苏州好,串月有长桥,宝带桥也是运河苏州段的七个遗产点之一。宝带桥全长317米,有53孔之多,被称为苏州第一桥,长度和多孔构造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和赵州安济桥、广西程阳桥、四川珠浦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借得他山石,还摒石作梁。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这是元代僧人善住对宝带桥的描绘。一面是运河,一面是澹台湖,水光接天,美不胜收,就连乾隆皇帝下江南都忍不住感叹,“宝带春风波漾轻”,春风拂面,心旷神怡。
在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学强看来,宝带桥兴建跟唐代江南经济的发展和漕运的兴起关系密切,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南粮北运关系到朝廷的命脉,而这个位置刚好处于大运河从南往北运输粮草的必经之地。
大运河的纤道到澹台湖与运河交接处,有个宽约三四百米的缺口,如果“填土作堤”修纤道就切断了几个湖经吴淞江入海的通路,以桥代堤,势在必行。
文史学者徐刚毅告诉记者,之所以叫宝带桥,据说是唐代刺史王仲舒把自己的宝带拿来卖钱建桥,所以取名为宝带桥。
宝带桥相对平坦的构造,方便纤夫拉纤。中间的三拱高桥,给予大船通行方便。而如此多孔的构造,正是它不可辜负的泄洪使命。
明代,宝带桥经历重建,有了现在这样的面貌,一直到清末。
抗日战争时期,宝带桥南端又毁了6个孔,除了战争损毁,现代交通也对古桥带来一定的压力,但苏州对这座古桥的保护也从未停止。解放后修复的宝带桥,桥拱照原式样用花岗石砌成,桥面和两端桥堍也照原式样进行了修缮,并把坠入河中的4只石狮打捞出来,安装就位。
近些年,吴中区大力整治周边环境,兴建了澹台湖公园,规划了吴中区博物馆等一些公共设施,让更多的人能够来亲近宝带桥这一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