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看壹周记者 星华
您的孩子是否已成手机控?受访中小学生中60%以上每天玩手机超1小时!家长们担忧又无奈:手机是孩子的精神鸦片?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说,手机上又有孩子们的独特社交圈,倘若完全让孩子们与之隔离,那也让孩子和同学交流没有了共同语言,甚至交不到朋友,走不进相应的圈子,那么究竟如何来处理这个两难的问题,是不是应该把所有的问题都抛给学校和家长,能否在源头上进行控制……
大人玩的微信朋友圈太土?
手机上有孩子们独特社交圈
你平时都在手机上玩什么?玩多长时间?
记者在市区的几所中小学中展开了随机调查,非常明显的,小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兴趣浓厚,回答踊跃。但答案却是非常的一致:玩游戏,王者荣耀,吃鸡,或者就看看各种搞笑小视频,当然,看完还必须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才过瘾。而超过六成的小学生表示,每天玩手机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
同样的问题抛开初中学生后,答案不尽相同。由于周一至周五学校和家里管控较严,不能玩手机,周末就成了他们集体放松的时间,差不多每个孩子周末耗费在手机上的时间,都要达到3小时,有的甚至是4小时以上。
另外,在中学生中,玩手机的方向,有了明显的男女之分,男孩子主要玩的是各类手机游戏,王者荣耀,全民突击、刀锋传奇等,而女孩子们则更关注视频APP,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不仅会看,还会自己上传。另外如bilibili等弹幕动漫网站,则“通吃”了所有的学生,还有一种名为“压寨”的基于学生群体的面对面动作聊天软件,如今已经渐渐成为学生们的新型社交软件,甚至有男同学告诉记者:“大人玩的微信朋友圈太土,连QQ我们现在都不玩了!”
而在采访中,中学生们纷纷表示,对于手机上的这些游戏、小视频,一方面,确实很有趣很带感,让他们舍不得放下。而另一方面,这也构成了他们日常和同学们交流的内容,另外游戏的级别和粉丝数量等等,也成了同学之间相互比较的方式之一。倘若完全不懂的话,那在学校里和同学交流就没有共同语言,甚至交不到朋友,走不进相应的圈子。
自我意识增强
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跑偏
在苏州广济医院心理研究员权昕看来,青春期的孩子,是最容易对虚拟世界上瘾的。
权昕介绍,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现在的学生普遍课业负担很重,活得很累很压抑,而又缺乏必要的宣泄途径,只有在这些手机应用中,没有人强迫他去做功课,这个环境对孩子们很有吸引力。
特别是如今的游戏和视频平台上,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表现来吸粉,这样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这可能比通过学业获得尊重来得容易,而且还很酷很有趣。
同时,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对在同龄群体中寻求归属感有强烈需求的时期,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强烈碰撞摩擦时期。这一时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发现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在家庭和学校中不能得到满足,便开始寻找同龄伙伴,在同龄群体中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参与大多数的活动,摆脱家长或老师等权威的约束,提高了自我的独立意识。
但是,在这样的新社交模式下,而一些“鱼龙混杂”的内容更容易披上美丽的外衣,带偏这些自以为很懂行的“小年轻”。
记者了解到,这些小视频网站上,如何捉弄同学、整蛊搞怪,跳恶俗的舞蹈……这些内容频频出现,甚至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00后炫耀自己未婚生子当少女妈妈”的视频,对青少年来说,冲击非常大,如果没有很好的自制能力,加上家长的准确引导,孩子很容易受这些内容的影响,从而走上歧路。
关注和陪伴的缺失
沉迷手机更容易降低注意力
苏州广济医院心理研究员权昕介绍,如今流行的短视频,其实和网络游戏一样,都极易上瘾,而对于虚拟世界的成瘾最大的危害在于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在心理方面,会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记忆力减退,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情绪低落。
也许有些家长会认为,不就是看看小视频么,我们大人也看,只不多是一种放松方式而已。但权昕表示,对于青少年来说,看各类小视频,孩子的大脑长期被一种“高刺激”的内容包围,习惯了轻而易举能获得大量愉悦感,他们就会慢慢对这种愉悦感脱敏。久而久之,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他们还会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相对而言,愉悦感更少、付出更高的行为,比如学习,阅读,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长此以往,孩子在学习上的注意力就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也会减低。
权昕介绍,学生偶尔玩一下这些视频软件,作为学习之余的放松,无可厚非,但如果沉迷其中,无论是看视频,或者是自己发视频来吸粉,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孩子处于缺少被人关注,渴望得到认可的需求,这也说明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和陪伴不够,使得孩子需要从外部环境中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源头上的控制
是家长最大的期盼
当然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家长简单的禁止孩子接触手机,显然是不现实的,但防止孩子沉迷手机这件事,已经喊了好几年了。去年王者荣耀的风总算被逼停,没想到今年的“短视频”又刹不住车。
青少年沉迷网络事件频发,在很多家长们看来,平台创立者本身需要担负起管理好平台的责任。尽管在监管部门的干预下,不少游戏、视频APP等已陆续上线反沉迷系统作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但采访中,不少家长希望,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能够在企业研发产品之初就成为一种重要的用户思维。
有消息称,浙江大学和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一种基于行为识别技术的算法软件,能自动识别出使用手机是成人还是儿童,如果是后者,将自动阻止其访问购物软件、游戏软件以及儿童不宜的网站。对不少家长们来说,通过技术在源头进行控制,也是一项颇具力量的手段。
与此同时,不少家长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出台配套法律法规予以规范。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但是不少家长表示,网络世界的分级制度、反沉迷系统等保护未成年人的措施应该有更明确的规定。
链接:
如果孩子已经手机成瘾,怎么办?
对于网络手机成瘾,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在孩子还没有沉迷其中的时候,及时让孩子拒绝虚拟世界的诱惑,这样才能避免孩子成瘾而不引起他们的反感。
首先是科学安排上网时间,合理利用互联网。家长要和孩子明确上网的目标,上网之前应把具体要完成的工作列在纸上,有针对性地浏览信息,避免漫无目的上网。要控制上网操作时间。每天操作累积时间不应超过一个小时,连续操作一小时后休息30分钟左右,对于那些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孩子应设定强制关机时间,准时下网。
其次,家长可以是用转移和替代的方式摆脱成瘾。用每个人所特有的其他爱好和休闲娱乐方式转移注意力,使其暂时忘记虚拟世界的诱惑。例如,喜欢体育运动的人可以通过打球、下棋等方法有效地转移注意力,以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赖。
第三是培养健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成瘾与人格因素 (个性因素)有关,一定的人格倾向使个体易于成瘾,网络只是造成成瘾的外界刺激之一。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较强的个人适应能力,学会合理宣泄,正确面对挫折,只有这样才会形成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不会一味地躲在虚拟世界中逃避失败与挫折。
不过对于那些已经有成瘾表现的孩子。短时间脱离手机,会出现情绪低落、难受,不想做事、发脾气等症状,权昕建议还是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让心理医生与成瘾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这样做可以从精神上给成瘾者理解和支持,调动他们积极性,树立治愈的信心;而心理医生也会根据成瘾者的痴迷程度,用准确、生动、专业、亲切的语言分析“电子海洛因”的危害、网络成瘾形成的原因、过程及治疗措施,逐步帮助患者摆脱成瘾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