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道理:碗更大,才能装下更多的水。优质项目落地,产业转型升级,都需要更好的载体来承接,这样才会形成强劲的辐射带动效应。
太仓市委、市政府早就意识到载体建设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的优势。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国家队”,省级高新区即将去筹,同步开展国家级高新区申报工作,本身就是太仓在构建产业载体上的重大成果。随着高质量发展进程的加快,中德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太仓港欧美高新技术产业园等特色载体又加快建设。
深化中德合作
中德创新园进入主体施工阶段
20多台大型设备有序运转,300多名工人紧张忙绿。近日,记者来到中德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现场,看到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在高新区的大力支持下和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这一项目推进十分顺利。”太仓娄城高新建设有限公司是中德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的建设单位,副总经理陶燕峰介绍,20幢标准厂房和8幢孵化器已经完成基础施工,进入了主体施工阶段,预计8月份所有厂房单体将结构封顶。
经过多年的接续努力,太仓高新区集聚了280多家德资企业,德企年产值超过400亿元,门楣上挂上了工信部“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和“中德(太仓)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园”等奖牌。“踏上建设中德合作城市典范的征程,高新区必须创新打造特色载体,集聚更多的德企项目。”太仓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基于这一担当,他们着力打造中德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
中德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总投资20亿元,规划占地面积318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厂房12幢,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孵化器平台8幢,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这一项目设计与建设,充分融入绿色集约理念,建成后将与中德一期、二期形成占地900余亩、总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对德合作系列载体。”陶燕峰说,依托太仓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等产业基础,这里将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其研发机构,重点发展技术孵化、企业加速器、公共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进而成为集智能制造、高端研发、实验检测、人才培训、优良服务等为一体的中德国际创新合作示范基地。
集聚美企欧企
欧美产业园完成主体钢结构
脚手架林立,6幢标准厂房和1幢综合楼蔚为壮观。太仓港欧美高新技术产业园项目投资建设部李羿燃告诉记者,这一项目主体钢结构已经完成,雨污水管道、绿化工程等已经进场,预计主体结构4月底全部完成,5月底整体结束,之后进入竣工验收阶段。
“港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集聚了一批央企、美企和世界500强企业,但缺少一个载体聚集美企、欧企。该产业园的建成将解决这一问题。”港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该产业园位于港区疏港高速南、龙江路西,占地138亩,计划新建标准厂房6栋、综合楼1栋,总建筑面积约57072平方米,主要引进欧美精密机械企业。
载体不仅是一种硬环境,更是一种软实力。“这一项目的厂房采用可以灵活分割的A、B两种类型,A型2幢,每幢面积13882.79平方米;B型4幢,每幢面积6809.32平方米。”李羿燃介绍,这一园区建成后,可以集聚更多的欧美企业。标准厂房可帮助投资企业“拎包入住”,投资企业只需将设备运送至厂房内,安装调试后即可快速实现投产运营,大大节省投资时间,提高投资效率。
载体建设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走进新时代,太仓载体建设必将频出大手笔,内涵外延不断拓展,有力推进高质量建设“两地两城”。(苏报融媒记者 顾志敏 通讯员 李孝忠 戴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