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是城市变迁的最好见证;人居的变迁,也与经济变迁相依相随!苏州历经2500多年的发展,也从小桥流水、青砖黛瓦的江南小镇,一步步走向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的现代化都市。
城市发展不断外扩 多个城市副中心顺势而生
城市未来将往何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规划。在政府一系列规划的指导下,苏州从市中心不断向外围扩展,形成多个城市副中心。这样的变化,也伴随着经济产业的转移,带来人居方式的变革。
众所周知,姑苏区是苏州的老城区,这里聚集着众多古典园林、百年老店以及拥有悠久历史的商场。但是,老城区交通的拥挤、商业的陈旧、地块的稀少,逐渐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居住的要求。于是,园区随之崛起!
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同意苏州市同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自此,园区逐渐摆脱其“乡镇”印象,开启腾飞之路。在招商方面,政府又给予外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逐渐吸引韩国三星集团、德国西门子、日本富士通等众多世界知名企业进驻。天虹百货、久光百货等众多高端商业也纷纷落户园区。
随着园区产业、商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人居的变革。这里,传统的“两层居民楼”逐渐被高端楼盘代替,九龙仓、中锐、万科等大牌房企纷纷进驻;房价也从楼市刚起步时的3000元/m²2上涨到现在的均价30000元/㎡以上的高位。
近几年,随着园区发展接近“饱和”,苏州城区继续外扩。苏州明确的“一核四城”战略地位,正式开启东部综合商务城、西部生态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和北部高铁新城的发展,为苏州全方位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铁新城顺势而生 迎来产城融合新时代
“一核四城”规划的逐渐落实让高铁新城的发展正式列入大苏州发展规划内。2012年1月11日,高铁新城管委会挂牌。自此,以“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为总体要求,以“高铁枢纽、创智枢纽”为产业引擎,以“苏州新门户、城市新家园、产业新高地”为发展定位的高铁新城开启发展之路。
历经五年多的建设,高铁新城从相城区“普通”的一个小地方,逐渐发展成为“产城融合”的重要一环。这几年来,在坚持城市建设和产业引育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区域内建设有苏州国际物流大厦、文旅万和广场、清华紫光大厦等多个办公项目。已引进各类企业500多家,其中已集聚新松机器人、紫光云引擎、中兴网信、同济金融科技、布瑞克、美生元等大数据相关企业100多家。另外,未来京东智谷的进驻以及特斯拉苏州服务中心的落户也将为高铁新城添上新的色彩。
2017年12月22日,相城区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8次会议。会议听取、审议并通过了《相城区规划“五大功能片区”的报告》。报告指出,区政府根据区委提议,并结合“2035城市规划修编”的开展,拟构建以高铁新城为城市核心,开发区、高新区和元和街道为城市副中心的“一核三副”城市发展框架,规划“五大功能片区”。
也就是说,未来高铁新城将紧密围绕“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功能转型”三大发展主线,以建设“全球先导产业创新高地”为总体目标,力争打造科技研发创新中心、先导产业集群中心及国际品质服务中心。今后的高铁新城将是个“产城融合”的新城,这与最初发展的园区几乎一致。
经济带动人居变革 高铁新城或成金领聚集地
高铁新城“产城融合”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区域内人居的变革!未来,这里高端产业聚集地的定位,所吸引的必然是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金领聚集地。在这样的驱动下,高铁新城的商业、教育配套、住宅等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从圆融广场的开业,到南师大高铁新城学校、苏大实验学校的投入使用,以及新城、金科、建发等大牌房企的进驻,都体现了受到产业推动的高铁新城,其人居环境以及配套设施都在提升。这样的高铁新城,未来甚至可能影响到苏州大市空间发展的格局和功能。
在当前整个区域内,于2016年9月土拍上被新城竞得的“巨无霸”地块是高铁新城发展的重要一环,即现在的MOC芯城汇,其业态的丰富使其成为“产城融合”的重要担当。据悉,MOC芯城汇定位为“长三角中枢·约134万方人居产城互联体”,这与高铁新城的总体目标不谋而合。这个集合商业零售、商务办公、酒店餐饮、公寓住宅、综合娱乐等多元业态,把所有居住者、产业者、服务者、劳动者在134万方的土地上有机和谐生活在一起,将肩负起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的使命担当。
高铁新城正朝着“产城融合”的方向发展,即将成为相城区乃至苏州市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因此带来的人居方式的改变,也促使高铁新城朝着金领聚集地靠拢。
(苏报融媒记者 王英 实习生 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