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同学们响亮的回答飞出文体馆的窗户,热情的掌声如浪潮般涌来。近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来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实验小学,孩子们都对童老师的出现表现得非常兴奋,大声表示想听童老师讲故事、讲写作、讲阅读。
让作文装上想象的翅膀
“这个小女孩走进了很大很大的房子,发现了一个臭臭的宝贝。”童老师走下演讲台,用讲故事的方式去与同学们互动并和同学们分享了写作的秘诀:常想“如果”和“为什么”,“如果”让你们的作文写得更长,它就像是双想象的翅膀,“为什么”能让你们的作文写得更好,它就像把思考的铲子。
“如果我是隐形人该多好。”《嘭嘭嘭》的故事就由这样的“如果”开始了。作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把复杂的社会人生主题单纯化,准确把握儿童的心理与接受能力,而非将作品简单地稚化呈现,而是把“爱”这个主题变成孩子们真实可触可感的东西。小说中的童喜喜就通过变化成隐形人发现了成年人也有艰辛,成年人的世界中也有很多不美好的东西,学会了如何潜入成人世界中当特务,如何把大人带回儿童单纯美好的世界中。用儿童的视角去架构“爱”,让孩子们从故事中发现爱的魔力,就是把“爱”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让孩子们从故事中真切地理解为什么爱是不可以抛弃的。
课外阅读秘诀——读两遍
“你的家里有500本书吗?”讲座开始童老师就向孩子们抛出了书的重要性:中国藏书500册以上的家庭,孩子接受教育的年龄超过平均水平6.6年。“就像每天只有一顿饭在学校吃一样,阅读最重要的地点是在家中。”家庭阅读能够给孩子更多的课外积累,是必须要受到重视并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故事中那个臭臭的宝贝是什么?当然就是书啦。童老师在现场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在废品收购站看书的故事,并揶揄自己是“会阅读的破烂王”。小时候的阅读积累对现在的写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时候读的书都成了日后流淌出来的文字。
“凡是不值得读两遍的书,第一遍都不要去读它。”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情,发自内心的享受才会有所收获,而读两遍才能让书中的东西化为自己的。
用说写训练让孩子爱上写作
2003年《嘭嘭嘭》一举成名后童老师有长达五年的时间拒绝和媒体的接触,“那个时候的我应该说是最真实的我,我本身是内向,害怕与陌生人交往的。”但是在做说写训练这件事后,想到了要攻克,“本身孩子也是有内向有外向的,但是我们也要教会内向的孩子学会说写。”
在现场,童老师邀请了四位同学到舞台上完成说写游戏,有了“如果”、“为什么”来造句,同学们玩得都很生动流畅。每天用五分钟的时间说话就等于写下了1000字的作文,日积月累是很可观的素材积累,讲座结尾,孩子们还和童老师许下了每天五分钟的约定。
“并且在亲子互动学习中,这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互动。”童喜喜老师认为现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大的缺失是心灵的沟通,“这不仅仅是一种陪伴,更是一种理解。”这样的亲子互动说写课堂,不仅仅是教孩子,更是给父母的。(苏报融媒记者 木淼 通讯员 心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