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佳桦
最近,线下用支付宝收钱码收钱,就能领到一笔随机的“门诊报销金”。近年来,网络赠险越来越丰富,短期医疗险、意外险等等,赠送规则更是五花八门,有要求扫码、分享成为“会员”,还有要求用户锻炼走路的。这样的赠险对普通人真的有用吗?对此,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赠险真的赔到了钱
市民华女士真的通过支付宝的“门诊报销金”获得了理赔。“说是要开通收款码,我就领了,花了3块钱。”华女士告诉记者,当时领了20块钱的报销额度。随后,她通过“抽奖”“、收钱码收钱”等途径,又领到了5元。6月4日,她因感冒发烧去苏大附一院,花了300多元。次日,她在支付宝上发起了理赔申请。
“拍拍照就可以了,只花了两三分钟,比想象中简单多了。”华女士说,她拍照上传了身份证、病例、发票和化验单,用手机摄像头通过了“人脸识别”,理赔就算完成了。当天,她就收到了25块钱理赔款,虽然钱不多,体验感不错。
记者注意到,“门诊报销金”的宣传颇有“噱头”,号称最高限额1000元,不限次数,实际上每次最高只能报销200元。更重要的是,这个额度攒起来并不容易。据华女士回忆,有时只有几毛钱。不过,可报销一般疾病、意外产生的门诊、急诊费用,没有免赔额,比较实用。
商家、保险公司图个啥?
也不是每个人都给网络赠险好评的。市民刘先生说,有次参加朋友圈看到的填信息送意外险活动,事后发现保额只有几百元,保障期只有7天。“只赚了几块钱保费,就把全家信息都给‘卖’了。”刘先生觉得,这事不值当。
保险业内人士表示,商家、保险公司掏钱送保险,也是有“小算盘”的。“最常见的就是出于品牌宣传、培养客户的需求。”该业内人士举例称,网络赠险一般保额低、保障期短,就算花钱买也很便宜。消费者若体验感好,后续有可能会购买保障性更好的保险。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还能掌握消费者的习惯和需求,为后续开发产品提供了大数据支持。
还有一种收益就是风险控制。现代社会大伙儿越来越“宅”,很多都处于亚健康状态。通过“走路送保险”等形式,
激励用户多锻炼,提高生理指标,从客观
上来讲,也会降低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只要1个人不出险,成本就可以用来赠送几百人。”
“薅羊毛”的正确姿势
网络赠险值不值得“薅羊毛”?保险业内人士表示,赠险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提供风险保障,如果有需求,不妨体验一下。“例如春节出远门,能领一份短期意外险也是不错的。”不过,要谨防不法分子借赠送保险之名进行诈骗活动,一定要看清是不是正规保险公司提供的。根据相关规定,保险公司赠送保险净保费不得超过100元,保险期不得超过一年,且不得赠送返还型意外险和任何形式的财产险。如果发现不符合规定的赠险产品,消费者应该拒绝接受。
值得提醒的是,虽然是“赠险”,理赔和正常购买保险是一样有要求的,最常见的就是要符合健康告知。在接受赠险时一定要认真了解保险产品的细则条款,尤其是保险保障期限、如何申请理赔以及理赔所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