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昆山,您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百强县之首”还是“台资高地”?
去年,昆山9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3500多亿元的GDP,进出口总额8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1亿美元,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但当我们把时间倒回1978年,昆山全年的GDP只有2.4亿元,进出口和外资更是无从谈起。那时候,昆山是苏州当时六县市里最穷的“小六子”。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曾经的“小六子”不等不靠、敢闯敢试,趟出了一条令全国瞩目的“昆山之路”。
昆山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宣炳龙说,那时候周边的城市都发展了,昆山当年还背着“以粮为纲” 年产10亿斤粮食,这么一个包袱在身上。
昆山市委原书记吴克铨也说道,最后总结出来,这个“小六子”怎么会带上这个帽子,主要没有搞工业,所以县委大家有个共识,无工不富,不能再单一地搞农业了,要发展工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吴克铨和当时的昆山县委班子意识到,再也不能守着“苏州城外半碗饭”过穷日子。1984年,国家在沿海城市批准成立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工业区的念头,第一次闯进了吴克铨的脑海。可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传统农业县,要向工业转变,无异于“天方夜谭”。
按照当时国家级开发区建设标准,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约1.2亿元,而当时昆山全年的财政收入不到6000万。没有国家批文,意味着得不到上级财政的支持,昆山只能另辟蹊径,自费开发。
昆山市委原书记吴克铨介绍,当时记得建两万吨的自来水(厂) ,请自来水厂做过方案,第一个方案建设需要370多万,被吴克铨给否定了,那第二个方案是150万,是向银行借的贷款。
“不等、不靠、不要”,“敢想、敢当、敢为”。昆山先后成立了全国首家县级市投资企业协会、昆山外商投资企业经济纠纷投诉调解中心,实行全天候服务。依靠招商引资和诚信服务,跃上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高速路。1992年,昆山开发区正式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自费建开发区,让昆山成功实现了“农转工”的蜕变,但昆山人改革前进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到了2001年,昆山又开全国之先河,创立出口加工区,迈出了“内转外”的关键一步。40年弹指一挥间,昆山人把“解放思想”这个改革开放的最大法宝落到了实处。站在新的起点,“昆山之路”又朝着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翻开了新篇章。
昆山友达光电是全省规模最大外资企业之一,去年,公司成功研制出针对笔记本电脑的超薄超清液晶面板,不仅在清晰度和厚度上做到了极致,还能比传统面板省电40%。
在光电产业园,汇聚了以友达光电、国显光电为代表的30多家上下游企业,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链。依靠巨大的国内市场,友达光电还将中小尺寸面板业务的总部,从台湾迁到昆山,并以此为中心,调配全球的工厂货源。
面对土地资源、环境容量日趋紧张的现实压力,昆山正探索一条由“要素驱动”向“机制驱动”、“服务驱动”的转型之路。昆山综保区在全国率先开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打通了区内出口企业的内销通道。六和轻合金是一家专注于汽车轮毂制造的企业,享受试点政策一年多来,不仅订单量显著增加,通过增值税抵扣,企业每年还节约成本近500万元。
这个月初,江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这是十九大后第一个报送省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新时代昆山高质量发展之路怎么走?昆山给出定位是“从制造业强市发展成为功能综合的现代化大城市”。用地减量、绿色生态、补齐民生短板,一系列目标任务的确立,为“昆山之路”注入了全新的时代内涵。
昆山市发改委主任秦珊珊说,昆山还是打好“两张牌”, 一张是“临沪”的牌,第二张是“对台”的牌,发展中,要发挥昆山的优势,敢想、敢试、敢闯,勇于争第一、敢于闯唯一,优先在苏州,在江苏发挥好昆山“桥头堡”作用,往深化、融入、对接示范区这个方向去做文章。【时政专稿 文/《苏州新闻》黄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