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袁鼎
“孩子们的明眸,孩子们的笑颜,孩子们的一句句‘老师你好’,都让我坚信当初选择参加这次支教活动没有选错。”前天,由共青团常熟市委和共青团贵州从江县委联合常熟市流水琴川义工协会发起的2018“授渔计划”公益助学黔苏成长营在从江县西山镇中心小学顺利闭营。虽然只有短短10天时间,但黔苏两地的80多名孩子,和来自常熟、从江的35名志愿者,从相互陌生到亲密无间,再到离别时的感动充斥着彼此,大家相约明年再聚。
让种子课程扎根
让生命之花绽放
“除了课本知识,更应该着眼于将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而又富于理智挑战,通过各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引起孩子对知识与自身灵魂的共鸣。这样才能让种子课程扎根,让生命之花绽放。”第一次参加支教的常熟市昆承小学丁月芳老师在连线中告诉记者,成长营是轻松活泼的,尤其对于山区的留守儿童来说更是如此。基于以上思考,此次来贵州支教,教学组的志愿者老师们抓住“种子课程”这一核心关键词,因地制宜,本着寓教于乐,开发潜能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在保留原来“6+X”教学框架的基础上,又赋予了“种子课程”更丰富的内涵,挖掘了更有生命价值的课程。
支教老师中,王孙頔是一名今年刚刚考入西交利物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类的大学生,她选取了吹画作为“绘画欣赏课程”的活动素材,从教案的设计到课件的制作,从绘画材料的准备到上课各个环节的录音,都是站在从江孩子的角度来考虑课程编排。课程一经推出,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而“大李”“小李”父子兵的“经典阅读课程”,针对贵州山区乡土文化,选取了侗族《三江歌》的诵读,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归属感、认同感,播种下爱家乡的积极情感;通过诵读表演刘禹锡的《陋室铭》,鼓励孩子们真诚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生活观。此外,教练组的“素质拓展课程”,通过组织趣味性的团队建设活动,旨在学生意志力、组织纪律性及团队意识的培养。蓝天救援队徐老师的“公益课程”,以及“救护课程”“创想数学课程”“音乐学唱课程”“趣味ABC课程”“花边刺绣课程”等都给孩子们以生活的指导和心灵的启迪,在他们心里播种下更具生命力的“种子”。
心灵互动为山区孩子带去爱的感受
参加成长营的从江孩子,大都身处大山深处,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因此大都性格内向。刚开营的时候,面对陌生人,他们不敢讲话,甚至有的偷偷抹泪哭着说要回家。面对羞涩的学生,志愿者们精心选择话题,鼓励常熟的小营员主动与他们交流,通过一起玩魔方、互学两地山歌、共跳民族舞蹈等形式,一步一步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贵州山区的孩子们在心灵深处感受到爱的关怀。
到山区孩子家进行家访是每年成长营的常规安排。“身为一名师范院校就读的在读学生,走进课堂,走近学生,才真切感受到了山里孩子那份特有的纯朴。”就读于南通大学的志愿者陆家楠跟随家访组先后来到从江县岑祥寨、洞顶村等地。走进一位今年初三毕业的女孩家时,这位女孩在陌生人面前显得有些拘谨,一双明亮乌黑的眼睛在昏暗的房屋中闪烁着。在交谈中,志愿者了解到女孩小时候便失去父亲,母亲也在之后改嫁离她而去,一直和奶奶相依为命。这次中考成绩超过了高中录取分数线,但她却想上一所技校,以期早些工作,改善家中拮据的生活状况。面对这一状况,志愿者们纷纷鼓励女孩选择上高中,为自己更好的未来拼一把。如有困难,大家都愿意伸手相助。
家访结束,陆家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说,短短的支教助学经历,让她明白了,给予并不是公益活动的目的,只有通过心灵的引导,才能让这份爱不断延续下去。
黔苏助学路会一直走下去
“黔苏公益助学我们已坚持了4年,公益支教夏令营今年已是第3年。正是这些山区孩子们的热情,让志愿者们一路艰辛,冒着酷暑、山洪的危险,如约赶到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心小学。”本次活动的总指挥、常熟市流水琴川义工协会理事查雪明告诉记者,每年七八月间从江山区多降雨,往往导致山区洪水猛涨,多条通往从江县城的山路被冲垮或出现塌方,来自常熟的志愿者团队绕了很多的山路才达到目的地,其间还不断清除路上面的障碍物,一路可谓非常惊险。但经过10天的心灵支教助学活动,大家都觉得非常值得,不但为山区的孩子带去了一份关怀,自己的公益之心也得到了提升,虽苦但很快乐,这项活动,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
据了解,“授渔计划”公益助学项目发起于2015年,项目通过爱心义卖、图书授渔、鸿雁传情、黔苏助学夏令营、捐资助学、暖冬包裹等子项目介入,助力更多贵州山区留守孩童健康成长。4年来,相继开展了“一对一助学资助”“暖冬爱心包裹”“春风计划爱心图书”“助学夏令营”等项目,受到了广大志愿者和社会团体的鼎力支持。今年,在常熟团市委和常熟市昆承小学的大力支持下,常熟市流水琴川义工协会积极探索教育扶贫新模式,围绕“授人以渔,从心开始”的核心理念,尝试着搭建了黔苏两地孩子互动成长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