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木易
55年前,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的“枫桥经验”是全国政法综治的一面旗帜,“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如今,同样因“枫桥”而闻名的苏州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依靠群众,与时俱进,在“枫桥经验”里不断融入新时代苏州特色的理念和元素,进一步推动“12345+网格化+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深度融合试点,赋予“枫桥经验”新的时代内涵和地域特色。
从今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各类调解组织纠纷排查9293次,受理调解纠纷11740件,调处成功11726件,预防化解各类纠纷401起。
【12345+网格化】
一个号码源头管事
基层网格是全市社会综合治理的核心。苏州全市一个号码“12345”+一张网,实现了矛盾苗头“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努力将各类矛盾发现在基层、控制在萌芽,牢固构筑基层矛盾调解防线。
在吴江区社会综合治理联动中心,全区原24条非警务功能的政府服务号码被整合成一个号码“12345”,对接百姓咨询、投诉、建议等诉求,并将问题分拣派发给相关部门,并督办解决;全区还划分了899个基层网格,每个网格建立了网格巡查员、人民调解员、村居法律顾问、挂村(居)法官“四位一体”的矛盾纠纷化解联动机制。通过建立这样的“最强大脑”,做到“人在干、云在算、一张网、全覆盖”,实现“721”工作机制,即:70%的问题通过网格内服务管理解决、20%的问题通过上推至镇级或区级部门解决,仅不到10%的问题通过执法解决,真正解决基层管理困境,从而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
近年来,苏州各地不断巩固矛盾纠纷网格化排查调处成效,依托社会治理联动中心,进一步织密矛盾纠纷排查网格,延伸调解工作触角,从源头上预防各类矛盾纠纷。各地基本建成矛盾调解区级、镇街道、村(社区)、基层网络“四级联动”格局,将矛盾纠纷信息采集纳入基层网络巡查员、网络信息员巡查和采集清单,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预警性信息的甄别和筛选,按照对社会稳定影响程度进行预警分级。
【来访接待+人民调解】
专业调解专治疑难症
2017年,苏州高新区将“访调对接”工作纳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充分发挥退二线政法老同志的经验优势,明确区公安分局退二线的包波同志专职调解信访矛盾纠纷,并在区人民来访接待中心成立“访调对接 包波工作室”,并为工作室配备3名经验丰富的专职调解员成立“包波调解团”。
今年3月,周某、曹某等25名民工至苏州市高新区信访局集访,称某项目拖欠其工资约98万元,并滞留两天两夜不去。其间有民工代表提出,了解到信访局的“包波工作室”有个包警官长期为民工调解拖欠工资问题,想让包警官出面解决。
包波工作室立即开展相关调解工作:一是详细登记每一名来访的民工身份信息、欠薪金额,并详细了解相关欠薪情况。二是第一时间与区住建局清欠办联系,将相关情况进行沟通、核实,并积极协调区住建局清欠办与总包单位江都建设负责人与施工包工头唐锁沟通,协调双方到场处置。三是由包波警官对集访民工和包工头唐锁进行法治宣传和思想教育,并让民工选出5名代表进行调解。经包波警官连续多日不断做工作,最终调和双方矛盾。目前,包波“工作室”已成功调处40多起重大信访案件。
近年来,苏州各地推行机构派驻、一体化办公等方式的实战融合,一方面采取调委会(调处中心)在信访接待中心设立接待窗口或派驻式调解室,由专职调解员在信访接待窗口值班,另一方面通过在县乡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信访矛盾接待窗口,实行无缝流转,实现了人民调解组织与信访部门工作的高效协作。
为了进一步实现访调对接的无缝对接,吴中区采用了“三式四联动”,“三式”即区级对接“机构派驻式”、镇级对接“窗口合并式”、村居对接“人民兼任式”“,四联动”即业务培训联动、工作奖励联动、信息共享联动、重大纠纷调处联动;相城区则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与区人民来访接待中心统一安排在区信访大楼办公,专门设立了调处中心和信访局联合接访窗口,对群众来访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登记,分类接访,分类处置,分类督办”的“一站式”服务。
【司法调解+行政调解】
法治思维推动矛盾化解
为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苏州从人民调解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入手,努力提升调解员化解信访矛盾承载力。开展人民调解“菜单式”培训工程,对人民调解培训工作进行“供给侧改革”。调解员可以根据兴趣和需求,按照全年课程安排进行点单式、自主式学习,重点对民法、物业、劳动、消费、动迁等重点热点领域的政策法规、典型案例进行详细解读。试点以来市局已培训各类调解骨干220人次。
举办了全市人民调解员技能大赛,通过全员在线练兵、县级市、区初赛选拔、市级总决赛等环节,锻炼调解员队伍素质能力。决赛第1名的选手将被授予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前3名的选手被授予“苏州市技术能手”称号。目前各县级市、区正进行初赛选拔。
同时,苏州各地运用法治思维推动信访矛盾化解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律师多维度参与机制。
律师参与人民来访接待常态化。市本级和10个县级市、区人民来访窗口全部有律师值班,引导来访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今年以来,人民来访窗口值班律师共接待来访群众7250余人次,息访890件次。
律师入选信访融合智库。在市委政法委牵头下,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成立了信访融合智库,2名律师作为法律实务专家入选该智库,为市委市政府研究解决重大信访事件提供专业意见。8名律师作为法律法规类专家入选市人民调解专家库,今年以来提供重大矛盾纠纷化解建议29条次。
律师担任兼职人民调解员。全市参与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的719名律师担任所服务的村(社区)兼职人民调解员,参与网格化矛盾纠纷排查,就地化解群众矛盾纠纷苗头,今年以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060件,消除矛盾纠纷苗头212件次。
律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化解工作。全市公安机关信访窗口、派出所和两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检察院便民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律师入驻全覆盖。据市公安局统计数据,自律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化解工作以来,市局本级信访增量同比下降9.42%,律师协助化解公安机关信访事项708件,直接调处疑难复杂纠纷1008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