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秋风送爽,瓜果飘香。
由南往北,跨越千里,一路吹着凉风,闻着苞米的甜味,《40年40村——改革路上看乡村振兴》采访组赶赴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塔岭镇来宝沟村。
9月14日下午4点,太阳逐渐收敛了光芒,照耀在广阔的田野上,依然是那么的黄灿灿。苞米、稻谷、路边的野花……在秋风下热情摇曳起来,似乎在欢迎从南方远道而来的客人。
沿着村民指引的道路,我们开车驶往来宝沟村。左转、右转,尽管道路弯曲,但柏油路面十分平坦,没有一点颠簸。不一会儿,一条笔直大道出现于眼前,摇下车窗,抬眼望向左边,一排排红顶房整齐矗立,院内瓜果藤蔓纷纷翻过墙头,烙在大铁门上的一个个金色福字格外耀眼。
行驶了一段后,我们停下车,走向了73岁村民宋日德的家。一见有客人来,宋大爷赶忙放下翻花生的活,主动到门前迎了上来,“走,走,炕上坐!”操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腔,宋大爷拉着看苏州记者的手,热情地把我们往家里领。
进屋后,脱下鞋,坐上炕,面对面,宋大爷向记者唠起了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变化,“过去,俺们村一半以上人家连自行车都没有,现在是一大半都买了小轿车,其余的也能买的起,但考虑用途不大就没买。跟以前比,现在的生活真叫是一个好。”
宋日德
来宝沟村,位于庄河市塔岭镇的东北角,占地总面积20.7平方公里。全村下辖9个屯(自然村),总共500多户、1680多人。40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无人知晓的穷山沟,而40年后,这里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聚宝盆”。
“五十天一茬,一年养个三茬,纯赚八九万没问题。”——宋大爷的致富经。
说起过去的苦日子,宋大爷似乎想到了什么。突然,他下炕,走进另一个房间,说要拿一样东西给看苏州记者看。不一会儿,他就抱着它走了出来,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式的摆钟。
“这是我结婚时的唯一一件家当!”将钟放在桌上,老人用布擦了擦上面的灰尘,并且试着去拨弄里面的指针。
宋大爷告诉看苏州记者,自己是1966年结的婚,当时家里穷,结婚当天,新娘子是坐着牛车来的。而且,全家只有200块钱,根本办不起酒席,请不了左邻右舍,只是双方家人坐在一起吃了个饭。
“记得当时拍结婚照,自己跟媳妇接连走了50多里地,才赶到了东边的青堆镇,拍了三张黑白结婚照。当天,在亲戚那里住了一宿,第二天才回到自家。”
说到结婚照,宋大爷又跑到另一间屋子,搬出了一个大相框,上面布满了老的黑白照片。仔细寻找一番,没能找到当时的结婚照,宋大爷遗憾地说道,过去几十年了,可能丢了。
尽管生活贫穷,但一直都没磨灭他们的斗志,反而让大家更懂得珍惜眼下大好的机遇——改革开放。乘着这股东风,来宝沟村大力推广蚕、山羊、商品鸡等规模养殖。其中,宋大爷应该算是养鸡比较早的人家。
“家里十多亩地,如果光种苞米(玉米),一亩地最多也就赚个五六百块钱,这样下去,永远也致不了富。所以,必须要搞多种经营。”
跟着宋大爷,我们走进了养鸡大棚,发现这里密密麻麻的白色商品鸡栖息在铁架子上,见有人从边上过,不时尖叫两下,似乎有点受惊的样子。
宋大爷告诉看苏州记者,自己养鸡已经养了八年,现在棚子里的这一茬总共有5000多只商品鸡,再过十多天,就有人过来收购。
“这种鸡肉嫩,好吃,所以收购的人过来,就会全拉走,很好卖。我们一年大概养个三茬,一茬五十天左右,一年可以纯赚个八九万。”
依靠养鸡挣来的钱,宋大爷给家里置办了彩电、冰箱、空调等各种电器,还买了一辆十多万的小轿车。
“大儿子结婚只有五千多块,到了小儿子结婚翻了倍,已经有一万多块,到了现在,一年光养鸡就能挣个好几万。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临走时,天已黑,宋大爷一直把我们送至路边。坐到车上,透过车灯,我们看到老人的脸上一直挂着笑。
“下地干活是上班,回来冲个澡去跳舞!“——耿大姐的快乐生活。
第二天早上6点,漫步于村内,没有一丝的城市紧迫感,扑面而来的尽是纯纯的乡土气息。太阳初露,只见三三两两的村民骑着车,带着工具,开始陆续奔向劳作的场所。耿秀艳就是其中的一位。
她骑了差不多十来分钟,来到一排排由钢筋搭成的大棚处。进入棚内,她用小铲子在一棵棵蓝莓树根旁挖出一个个施肥用的小洞,然后还对蓝莓树的枝叶进行修剪。
“以前,村里根本没工打,现在不用跑远,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
耿大姐,今年56岁,是个地地道道的来宝沟人。见到记者,她那东北人特有的善谈能唠的性格一下子就显露出来。她告诉我们,三年前,自己还在外面打工,曾去过庄河,也到过大连,主要是在厂里做水果包装。工资并算不多,一月只有两三千块。
“有了蓝莓基地,就在家门口上班,工资跟外面差不多,而且还能照顾到家,多好的事。”
自从土地被租用后,耿秀艳成了村里的农业产业工人,一天八小时,干完活就回家,一年能挣个三万块左右,她对现在的工作很满足。
每天,下班回到家,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个热水澡,将一天的汗水都冲掉。
“改革开放初期,家里住的房子都是泥草房,哪有什么洗澡间,甚至连洗澡都困难。”
耿大姐回忆说,那时夏天,村民就到附近河里去洗澡;而到了冬天,零下18度左右,非常冷,因为没有热水,洗澡就很少,如果真要洗的话,就用家里的大锅烧一锅,倒进缸里,然后人就坐在里面洗。
“能有现在的好生活,真是要感谢生态扶贫移民的好政策。”
2005年,国家积极推进生态扶贫移民政策。当时,来宝沟村成了大连市首个落地该政策的乡村。先后历经六年,三期工程建设,来宝沟村原本零散居住在沟叉里的120多户居民全部搬迁到了新建的小区里。自此,每家每户都住上了干净漂亮的砖瓦房。
“瞧,水龙头一拧,热水就来了。”耿大姐向看苏州记者介绍说,搬进移民小区后,每家屋顶都装了太阳能,冬天洗澡、洗碗再也不怕冷了。
除了太阳能,来宝沟村家家户户的厨房都通了自来水,用上了沼气,睡觉的屋子装上了冬暖夏凉的节能炕灶,村民居住生活条件算是彻底改善了。
接受完采访,耿大姐吃了点东西,就开始慢慢往小区广场走去。
“去跳跳舞,扭扭秧歌,这样身心才健康。”
“不在城里买房,回家乡创业去。”——回乡创业大学生张丽丽的田园梦
“尝尝看,这是我种的果子!”爬上来宝沟村的高岭山半腰,记者见到了正在这里采摘果实的女孩张丽丽。
她头上扎着马尾辫,上身套了一件短夹克,下身穿着一件牛仔裤,脚上踩着高跟鞋,看上去似乎不太像个村民,倒颇有几分城里女孩的味道。
“压根就没想过待在城里,我只想在村里把这个园子做好。”
张丽丽笑着对看苏州记者说,自己今年30岁,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后,曾在大连市区几家公司干过,但渐渐觉得家乡的发展空间更大。所以,2016年,自己毅然辞去城里不错的工作,返回到了家乡——来宝沟村,种植名为“奇异莓”又称“软枣猕猴桃”的水果。
“刚开始,爸妈都不同意,他们觉得辛辛苦苦培养了一个大学生,最后又回到泥土地,觉得没出息。”张丽丽说。
来宝沟村,距离庄河市开车要一个多小时,本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偏远小山村。过去,这里相对封闭,村民思想保守。倘若村里哪家出个大学生,那真是一件非常荣光的事,就预示着今后可以走出山沟沟,彻底脱离泥泞的土地。
“女孩子家好好的城里工作不干,非要回村里种果子,让谁都想不通。”在一旁摘果子的父亲张绍军此时插上话来,他说,为了这事,一家人吵了好几次,甚至一段时间都不愿跟女儿说话。包括村里的邻居也都不能理解,他们也过来帮着劝说,但都没用,她是铁定了心要回农村。
面对各方的压力和不理解,张丽丽自始至终都没动摇。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她看中了村里高岭山上的一块地。最终,她用自己之前在城里上班积攒下来的50万元,承包下60亩山地,全部种上了奇异莓。自此,她也成了村里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创业第一年,当地政府一次性给予她5万多元的补助资金。
“看我这么执着,父母后来也慢慢接受了,之前在外干木匠活的父亲也回到家乡帮我。”
眼下正值果子上市,张丽丽每天与父亲一道上山采摘。面对一串串长相丰满的奇异莓,她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更加坚信了,“一般来说,奇异莓亩产可以达到三千到五千斤,销售单价在30元左右。种植第一年,就赚了15万,基本上是纯收入。今年预计能够达到50万。”
看到女儿这么能干,园子收成又不错,父亲张绍军感到很欣慰,“现在不说了,我们全力支持她。”
接下来,张丽丽打算在这里修一条观光通道,建几间房屋。今后,旅游的人来了,可以在园子里参观、摘果子,也可以到屋里做饭、休闲。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努力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样板园。如果样板成了,发展好了,其他村民自然就会跟着学。
“我就是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整体,最终带动整个村子一起发家致富。”张丽丽告诉看苏州记者,这就是她一直以来的田园梦。
“人均收入翻了8倍,希望村子天天来宝。”——村书记刘忠德心中的一本民生账
“以前,这里就是个穷山沟,由于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村子被取名为来宝沟村,寓意着能够天天来宝。”在来宝沟村村委会,看苏州记者见到了村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刘忠德,他今年已经63岁,在村委一干就干了26年,可以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
他向看苏州记者介绍说,来宝沟是个典型的山区,全村耕地面积不到4000亩。种一亩的苞米,除去种子、化肥成本,村民也只能赚到四五百块钱。如果想凭这个致富,肯定不现实。这样一来,就得要外边来宝才行。
刘忠德(右)
“招商引资的好政策给我们送来了一个大宝。”
幸运的是,2012年,庄河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个大型的蓝莓基地项目,该项目由大连市一家实力雄厚的企业投资2亿元建设。经过三四次的前期考察,来宝沟村的环境、土壤、气温、水源等条件都符合要求,于是该企业计划将蓝莓基地落户于此。看似一切进展顺利,但建蓝莓基地的土地从哪里来?
刘忠德回忆说,项目如果落户,就要流转2000多亩地。可是,多年来,村民一直靠种地为生,土地相当于他们的命根子。要想流转的话,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段时间,每天跑村民家,一谈就谈到深夜一两点。有几个村民怎么劝说都没用,怎么办,我们就陪着他在地里,帮他干活,一边干一边疏通他的思想。”
经过村委班子、小组长以及党员的一起努力,蓝莓基地2000多亩的土地流转工作在9天之内就全部完成了。
“土地流转后,村民不仅可以拿到一亩地一年600元的租金,而且还能成为基地里的产业工人。目前,全村已经有300多人在家门口的蓝莓基地打工挣钱。”
讲着讲着,刘忠德突然兴奋起来,迅速从椅子上抽身,领着看苏州记者走到一处蓝莓基地外。站在门前,放眼望去,一排排拱形的大棚架于田间,每一个延伸开去大约有200米左右。
据了解,历经六年建设,来宝沟村的蓝莓基地大棚数量已经在500个以上,占地面积2100亩。预计明年进入丰产期,届时产量能达到600—800吨,销售额可以突破4000万元。
“这就是村里的一大宝,也是辽宁地区目前最大的一个蓝莓种植基地。”
刘忠德自豪地说,村里除了引进蓝莓基地,还招引了林业、禽业以及旅游业等一批大项目。通过这些龙头项目的带动,村里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来宝沟村的人均收入也从改革开放前的两千多,跨越到现在的一万六千多。
“今后,我们将因地制宜,发挥我们村的山区优势,生态立村,环境强村,发展设施农业和生态旅游,最终将我们村打造成一个美丽的生态旅游度假村。”刘忠德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