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陆晓华 王乐飞
开栏的话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首个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更是凝聚共识、集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苏州的乡村振兴,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当前,在苏州农村,新型职业农民、新农业科技、新商业模式等不断涌现,凝结成“三农”发展的强大合力。今起,本报推出“乡村振兴庆丰收 农民故事讲起来”专栏,聚焦苏州新农民的创新创业故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共同助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刚刚结束的这个水果季,专门种葡萄的张家港市七彩明珠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取得了大丰收:市场上,葡萄供不应求,亩均利润超过3万元;赛场上,艳压群芳,揽回来一个又一个大奖,在前不久市农委和苏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2018苏州市地产优质果品评比中,斩获葡萄类金奖。
靠着新技术种田,赢得了口碑,拿到了金杯,这让新农民、该合作社负责人朱金龙对未来充满希望:“农业一定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葡萄田变身“盆景园”
亩均利润超3万元
走进位于张家港市凤凰镇的七彩明珠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宛如置身一处整洁有序的田间公园。依托现代精准种植技术,整个葡萄园就像一道奇特的“景观”。
记者在现场看到,葡萄大棚就像一个盆景公园,每棵葡萄树长在用砖砌成的2米×2米的“大方盆”里,盆里没有土壤,只有营养基质和水。在离地1.8米的高度,有一张巨大的钢丝网罩在葡萄树上方,经过修剪的枝条被笔直地绑在网上。朱金龙说,一亩地只种八九棵葡萄树,每棵葡萄树的枝叶面积约8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羽毛球场,每串葡萄果粒约60个。
葡萄田变身“盆景园”,这是朱金龙引进“限根栽培”技术和“数字化栽培”技术的结果。采用“限根栽培”技术,就是在固定的空间限制根的生长,确保更多的养分输送到葡萄果粒里。采用“数字化栽培”技术,就是像修剪园艺盆景一样来种植葡萄,比如结果枝留多长、果穗留多少叶等,都有固定标准。
葡萄树看着像“盆景”,长出来的葡萄更“养眼”。记者从朱金龙拍的照片上看到,葡萄的卖相非常好,每一串的外形都呈圆柱形,个头均匀,颜色一致。“好葡萄根本不愁卖,都是顾客找上门来的,”朱金龙说,“今年的亩均利润超过3万元。”
土地里长出“金疙瘩”,朱金龙也成了获奖专业户。在合作社的一间屋子里,书架上堆满了各种获奖证书。在南京农业大学和张家港市联合举办的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果品品鉴会中,七彩明珠的葡萄连续5次夺魁。“获奖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鞭策,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投身农业大有可为。”朱金龙表示。
点点手机轻松种田新技术扎堆尽显“科技范”
“做农业就要做精品,做精品就要靠科技。”朱金龙说。
朱金龙是土生土长的凤凰人,1980年高中毕业后到上海打拼,奋斗了30多年,成为一名小有成就的建筑公司老板。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现代农业技术培育出来的葡萄深深吸引,于是下定决心,重新回到家乡做农民。“做了这么多年的工程,感到身心俱疲,想换个活法。”
不做老板做农民,朱金龙的这个想法一出来,他的父亲坚决反对。“父亲那一辈种田,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尝尽了酸甜苦辣,他是担心我受苦。”
面对父亲的不解,朱金龙下定决心,要在农田里干出一番作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2012年,他把上海的建筑生意交给管理团队,并在上海交通大学一位葡萄专家的指导下,投入500多万元,在50多亩土地上建起了“高大上”的葡萄大棚,平均每亩投入近10万元。
葡萄大棚的起点高,近年来更是源源不断引进新技术。除了早期引进的“限根栽培”技术和“数字化栽培”技术,葡萄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水肥一体化及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等相继在这里扎堆集结,七彩明珠尽显“科技范”,并“戴帽”全国农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
有了这些“好帮手”,种田既省力又高效。朱金龙说,原来仅仅是打开、关闭大棚,就需要两三个人来操作,并且很吃力。一个大棚摇上去得80下,摇下来同样80下,每天都要花费2个小时。而应用设施物联网技术后,只用在手机上点点按钮,就能自动升降大棚。“只要有网络,不论走多远,都能发出指令。”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则让种田更加精准。朱金龙说,这套系统可以对土壤10厘米、20厘米、30厘米深的地方实施监测,及时获取温度、湿度、pH值等指标,在施肥、浇水时做到“心中有数”。
当农民让朱金龙收获了更多快乐。“做工程,一年到头没有闲的时候。种田,基本上忙活半年,休息半年,人感到很轻松。”朱金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