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各地景区门票畸高,“逢节必涨”的问题广受大众诟病。近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会议,敦促重点国有景区“十一”前降价,绝不能搞避重就轻、流于形式、敷衍搪塞、明降暗升。外地不少景区已经呈现了一定降价。
就在我们周边,苏州不少景区也给出了给力的实惠。例如,苏州西园寺的门票从25元降到了5元,降幅达80%,原定门票55元的苏州沐春园景区早些时候已向游客免费开放……很多景区实打实地降价甚至免费了,将实惠还给游客。
但是有的景区就不太厚道了,宣传降价有点“口惠而实不至”。据新华社的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景区门票从98元降到95元,降价仅3元。北京红螺寺和青龙峡宣布降价,但实际上多年来一直就在按此价格进行优惠“促销”。更有甚者,无锡太湖鼋头渚风景区将门票价格由原来的105元降为90元,可原本包含在105元门票中的景区车票和船票则另外收费,算下来实际上一分钱没降。
在有些景区眼里,门票价格都是现到手的真金白银,减少这一块的收入就等于从它们口中夺食。其实它们并没有弄清旅游这个大产业中门票和周边收入的关系,只打自己的“小算盘”,只考虑局部利益,实际上是一种短视行为。这种行为,即使对景区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高单价未必带来高总价,只有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把游客基数做大,才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现如今景区门票价格偏高,国家5A级风景区的价格动辄上百元甚至两三百元,出一趟远门光门票价格就得上千元,在旅游总支出中占比明显偏高。这种状况导致大量潜在游客选择境外游。据国家发改委透露,2018年上半年出境游人次达到7131万,同比增长15%,而国内旅游同比增长11.4%,低于出境游的增幅,游客转场境外游的趋势值得我们思考。
其实,降低门票价格,反而有利于让不同消费偏好的游客都参与进来。一方面,会吸引更多对门票价格敏感的游客,做大游客数量;另一方面,能促使景区在增值服务上多下功夫,为愿意多花钱的游客提供更多消费选择。实际上,这样的举措也符合旅游业发展本身的需要和规律,一个景点逗留的人越多,时间越长,住宿、购物、交通、饮食等旅游周边项目花销会相应增加。降低门票价格,短期内可能对景区经营造成一定压力,但长期来说,反而有助于倒逼景区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减少对门票收入的依赖,并可能在总体上大概率增加旅游周边收入,实现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型。
由此可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得到的回报反而更丰厚。杭州西湖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西湖自2002年取消门票后,杭州的旅游收入不仅没有亏本,反而带来意想不到的综合收益。在相关媒体最新发布的2018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中,杭州的旅游总人口排名第九,收入排名第六,仅次于四直辖市京津沪渝和广州之后。
当然,除了算经济账以外,还有一点我们不应该忘记,从国有景点的属性来说,国有景区利用公共资源建设而成,理应回归准公共产品定位,应该还原旅游惠民、旅游为民的公益属性,让更多的国民领略祖国各地的大好河山、青山绿水,也是景区应尽的义务。(苏报融媒评论员 王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