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兴起,太仓建成了一批砂石路,但却面临着“晴通雨阻”的尴尬局面。现如今,太仓境内的道路不仅通畅了,而且沿线绿化优美,风景怡人。面对交通的大发展,老交通人王仁林感慨万分。
改变“晴通雨阻”窘境
“我调到太仓公路站工作时,太仓全县境内公路只有15条(当时太仓还没有撤县建市),农村可通汽车的机耕路380多公里,县道都是泥结碎石路面,国省道也是二级公路的混合车道。”据王仁林回忆,改革开放初期,我市交通环境还存在诸多局限。
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兴起,“要想富,先修路”迫在眉睫,我市开始建设一批砂石路,达到通车条件,改变了我市以船运为主的交通运输局面。“但是砂石路存在很多缺点,一到下雨天,路面松散泥泞,车辆压过的路面泥土被翻出来,这样就不能再走了,那时候叫‘晴通雨阻’,我刚调回来时,还经常组织抢修工作。”王仁林说,“而且道路只有四米半宽,改革初期多是手扶拖拉机,还能勉强通过,后来汽车变多,来往交会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另外,存在很多断头路,从城区到乡镇要绕一个大圈。因此,砂石路不再适应,改建拓宽、打通断头路成为趋势。
1987年,县委提出路面“黑色化”,太仓成立了黑色化路面建设指挥部,大概花了3年时间,砂石路变成了沥青路,并且路面加宽至七八米,但是当时的沥青质量不高,高温天气时,路面容易软化泛油,冬季路面又容易开裂松散。
“现在想想,路面黑色化初期施工设备差,虽然购置了部分运输车辆,但多数还是土法上马,碾压设备不够就用滚轮碾压,没有沥青洒布汽车,就用人工手压喷油车,那时铺碎石基本上都是人工用铁锹撒铺,加热沥青用大锅熬。就这样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完成了公路黑色化。”王仁林告诉记者。
开建第一批高等级公路
上世纪90年代,太仓经济建设不断发力,外资引进,港口开发,随之而来的是交通量迅速增加。“原来的道路又不再适应了,所以要建设高等级公路。”于是,204国道、沪浮璜公路、浏太公路、太仓外环公路、通港公路,太仓第一批高等级公路开建。省里负责扩建204国道,当时通过银行贷款将204国道建设成二级公路。
据王仁林介绍,在第一批高等级公路建设时也遇到了种种困难,最主要的是资金困难,高等级公路成本高,财政难以解决,那时一方面发动乡镇出力,解决部分征地、拆迁、土方的费用,另一方面到省里争取政策。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建设浏家港收费站和204国道收费站。通过贷款建设、收费偿还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高等级公路路面和桥梁的大部分资金,这些高等级公路都达到了一级公路标准,到1998年,基本完成了二纵三横的高等级公路网。同时还新建和改建了多条二级公路。太仓市境内的公路网基本形成,公路密度增加了,交通环境大大改善。
形成“七纵八横九连接”
进入新世纪以来,太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等级公路加密,高速公路开始建设。“高速公路是对外交通的快车道,当时太仓港发展,运输物资需要这样一条路。此时道路建设不仅路面要宽,质量还要好,行驶要舒适,路旁景观要好。”2004年,沿江高速公路太仓段建成通车,2005年后,苏昆太高速公路、疏港高速公路也相继开工建设,现在“七纵八横九连接”的公路交通网已基本形成。
王仁林已于2004年退休,但他还是一直关注着太仓的交通发展。道路建设经历了“黑色化”“等级化”,再到“四好农路”创建,现在道路不仅通了,还更安全、更美了,公交发达了,物流方便了,航道、船闸运行机制也更加先进完善……太仓还将迎接首条铁路的开通。交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又对太仓交通作出新的部署。看着太仓交通的飞速发展,老交通人王仁林想起昔日建设一条公路的艰辛,既感慨又欣慰。(苏报融媒记者 顾志敏 通讯员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