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严松 吴丽婷 朱雪芬 王可
立冬节气将至,“冬之始,万物藏。”在这个节气里,对于农家来说,最香的莫过于一碗新米饭,犒劳一年的辛苦劳作。昨天,“二十四节气自然学校”带领孩子们分别走进相城区望亭镇、高新区东渚镇长巷村,让孩子们亲眼见证一粒米的诞生,感受满满收获背后的滴滴汗水。
在金色的田野上,孩子们变成了“小农夫”,满头大汗地挥舞镰刀收割水稻;在晒谷场上撒欢,来一场搓麻绳比赛;蔬菜地里,使足了劲拔萝卜;再用新米做一锅香喷喷的米饭……一堂课下来,孩子们用文字记录下感受,有对“粒粒皆辛苦”的真切体会,也有对大自然馈赠的满心感恩。
望亭篇
上课地点:
望亭镇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课程:
1、体验水稻收割
2、参观大米加工基地,品尝新米
3、拔萝卜 包馄饨
走进金色“稻香小镇”
体验手割水稻的丰收快乐
一大早,小朋友们跟着家长来到望亭镇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还没到目的地,大家远远就看见路两旁高高的稻草人。御亭产业园的副总经理林亚萍介绍说,望亭镇是一个有着四千年稻作文化的“稻香小镇”,一直以来生产的大米都深受苏州人的青睐。本期节气课堂,小朋友们来到望亭的“玉亭香”品牌水稻基地,拿起镰刀,亲自收割一回水稻,并参观大米加工的科技基地,见证一粒米的诞生。
来到水稻田基地,金黄的稻穗弯着腰,散发出成熟的韵味。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小朋友们一个个兴奋极了,向稻田飞奔。等等,先领“镰刀!”林亚萍一边发放镰刀,一边介绍起望亭大米,望亭大米注重原生态种植,栽培过程中,“施有机肥,人工除草,灯光除虫,太湖水灌溉。同时,在土壤改良、精选种子、控制灌溉水源上下功夫,全程机械化收割与加工。”小朋友和家长们听得认真点头,“我们家一直吃望亭的大米,很香很好吃。”
了解了望亭大米,小朋友们对割稻期待不已,纷纷卷起裤腿、拿起镰刀,走进金灿灿的稻田。在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家长的协助下,小朋友们割起水稻来有模有样。只见他们一手握住水稻的根部,一手镰刀轻轻一挥,一小把水稻就收割了下来。李天祎小朋友在爸爸的帮助下,割稻越来越熟练,不一会儿就割了一大堆。“爸爸,快看,这是我割下来的水稻!”李天祎举起一把割下来的水稻,骄傲地向爸爸展示。看着孩子割得起劲,一旁的爸爸妈妈们也跃跃欲试。顾盼辰和爸爸为了这次活动,特意准备好了手套、草帽等装备,俨然专业割稻人员。小朋友和家长齐心合力,不一会儿,地上就堆满了水稻。工作人员拿起一把稻草,教大家伙如何扎稻草把。看着工作人员将手中的稻草一绕一扭,一个结实的稻草把就做好了,孩子们十分惊奇,哇,好神奇,我也要学。”“
看着孩子在田野间劳作,李天祎的爸爸笑着说:“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这些农活了,他们能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真好。”
大米加工基地
见证一粒米的诞生历程
收割下来的水稻,又是如何变成我们桌上的白米饭呢?跟着工作人员,孩子们来到不远处的苏州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里是一处现代化大米加工基地,脱
粒完的稻谷将在这里完成华丽变身。
正值农忙,加工基地里一片忙碌景象,一堆堆脱粒完的稻谷在晒场上堆放着,水稻专属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割完的稻谷被运送到这里,将由现代化的机械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才能变成一袋袋大米。”林亚萍介绍。小朋友们来到一整排大型机器前,轰隆隆的声音引得大家很是好奇。这是什么?”8“岁的刘宇菲拉着妈妈问。这是烘干机,刚收“割完的水稻含水量很高,需要把稻谷烘干,才能进行下一步加工。”林亚萍说,这里的大米从烘干到开米,再到包装,都是机械化操作,既省时又省力。小朋友和家长们来到大米装袋现场,只见白花花的大米从一台机器的出口处像瀑布一样掉落下来,装进袋子里,装满后封口,一袋袋可以在市场上售卖的大米就出炉了。家长和小朋友们看着眼前这些大机器,十分感慨,原来大米是这样“来到我们每个人家里的,多亏了有这么多大型‘机器人’的帮忙。”
早上还在田间的稻谷,一转眼就成为了眼前一袋袋晶莹剔透的大米,小朋友和家长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尝尝新米的味道。为了让小朋友们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工作人员特意准备了新米煮饭给大家品尝。“原本晶莹剔透的米粒又化身为软糯喷香的米饭,太好吃了。”吃着新米饭,每一个人都特别开心。
拔萝卜、包馄饨比赛
感受自然馈赠的乐趣
浓浓的秋意尚未散去,立冬节气就已经悄然而至。在南方,有“立冬萝卜赛人参”的说法。小朋友们参观完米粒的“进化史”后,走进蔬菜基地,来一场拔萝卜比赛,还跟着农家奶奶,亲手包一顿馄饨。
来到蔬菜基地,小朋友们兴奋不已,一下就冲了进去。“谁先拔完5根萝卜,就可以再奖励一根萝卜。”林亚萍一声令下,小朋友们一个个弯下腰,埋头拔起了萝卜。“抓住叶子的最底端,用力!”“这个这个,肯定很大!”一旁的家长也忙着指挥起来。“嘿呦嘿呦……”小小的身躯埋在深深的萝卜地里,拔得十分起劲。“我拔完五根啦!”程星宇小朋友第一个举起了手,宣告自己的“战绩”。经过十几分钟的比拼,小朋友们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收获满满。
抱着从蔬菜基地赢得的大白萝卜,小朋友们来到农家乐,跟着农家奶奶,学习包一顿新鲜的荠菜馄饨。“来了来了!”9岁的袁睿文看着馄饨皮和馅料端上了桌,兴奋地说。“给我一沓皮,我要包。““我要一个勺子。”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进行着准备工作。“用手托住馄饨皮,夹住一大块馅儿放进去,再对折捏紧馄饨皮的边儿……”看着张奶奶的手一来一去,一只浑圆饱满的馄饨就出现了,小朋友们也认真学起来。
不一会儿,李天祎小朋友就包好了第一只馄饨,“是不是这样?”李天祎托着自己的馄饨,展示给大家看。随着小朋友们手法越来越熟练,装馄饨的托盘也渐渐满了起来。不到半个小时,6斤多的馄饨皮就变成了上百个圆滚滚的荠菜馄饨。“自己包的馄饨最好吃,我现在就想吃了。”看着自己包的馄饨,小朋友们充满了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