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下绣鸳鸯......”午后,苏州吴中区木渎镇善人桥村藏书文体中心传来了阵阵动人琵琶声。泡杯好茶,听场评弹,已成了善人桥村民周小弟的日常了。建于8年前的这个村文体中心如今已成为该村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文化生活品质的“摇篮”。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全村1070户村民家庭中超过半数参加过中心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其中,不少人还像周小弟那样成了常客。“经过了多年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建设,农村居民早就和城市居民一样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了,然而,怎样让村民们有兴趣享受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让好资源‘活’起来却成了难题?在有些地方,因文化产品匮乏或形式单一,导致成了摆设。我们善人桥村的做法是,通过强化文化服务的吸引力,把村民们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激发出来,实现供需有效对接”村党委书记汤仲礼说。
五年投资近百万元升级服务档次 村民对中心认同感归属感强了
听说文体中心今后天天有书听,还可以按需“点单,村民吴良兴12月10日一早就邀了几个书友来中心负责人李金坤处要节目单。中心影剧院书场是个重要文化服务设施,原来是市级优秀书场,每个月设15天书场,15天电影,这个月起将争创省级示范,再增设书场和电影了,据悉,这在全省还是首家。与其他地方一样,中心“开张”后,影剧院被闲时用来放电影、演出评弹等,节庆时村民聚会搞活动;不一样的是,善人桥村还通过不断升级服务档次,提升村民对中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次将影剧院升级为省级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村主任钱明办公桌上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该村共投资了近百万元完善和优化该文体中心各类服务项目。这些项目后来证明,不仅使中心服务功能与时俱进,保持了吸引力;还通过高端、精品化的服务,培养出了一批村民“粉丝”。“现在影剧院、书场环境、设施比木渎好了,想听也不出去了!”老吴年轻时就是个评弹迷,且对流派、唱腔颇有研究。退休后经常赶到木渎去听书。自前年开始,出去少了,原因是,村里投资80万元,将中心影剧院的环境、设施档次升级了下,来的说书先生水平高的也多了,村民书友中知音多了。“以前,村民中懂评弹的没几个,如今,有人还能讲出点道道来!”老吴高兴地说。
引进专业团队丰富服务项目 享受文化服务积极性被激发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走进藏书文体中心可以看到,人气爆棚。孩子们多在学素描、古琴、围棋、舞蹈、跆拳道;成年人则集中在瑜珈、书法班等,村文体委员李金坤介绍说,目前中心的培训,以种类多、覆盖面广为特色。善人桥村共有1070户村民,村文体中心启用后遇到一个最大难题是,有资源缺项目,村民们对享受这里的文化服务不感兴趣。此外,因时间不对接,造成服务不在一个频道,来的人少。白天开门时,多数村民上班;下班时,这里也关门了。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村委会召开了村民议事会,大家一致认为,引进专业团队,丰富服务项目,激发需求。 同时,由村委会设立专项基金,对积极参与学习、培训的村民,给予学费补贴;以激发村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确保入驻团队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2017年,在培育少年儿童和举办群众文化活动方面具有丰富成功经验的民办教育品牌——苏州常青藤文化生活服务中心入驻该中心,围绕着不断激发村民们兴趣爱好的需求,和木渎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求,积极探索服务项目与村民需求对接。针对村民中对培养孩子现代艺术素养需求大特点,开设了少儿美术、舞蹈、跆拳道等课外培训班,满足需求。及时组织参与上级举办或自办的各类相关活动,如陶艺小达人活动等,让孩子们和他们的家庭有获得感。针对成年村民对苏州传统文化、健康养生等兴趣,开设瑜珈班、书法班,举办广场舞比赛等活动,用优秀的文化教育人陶冶人。根据每年产生的新需求及时调整开班种类,或增设新班、举办提高班,吸引更多人走进中心,留在中心,培养、提升文化艺术气质、修养。今年在藏书小学读4年级的周静雯,是村民周建华的孩子,从小爱好舞蹈,由于离木渎镇区远,平时只是看电视学。文体中心开设拉丁舞培训班时,她第一个报名。如今,她的这一爱好已成为特长,并在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中,成了的必演“节目”。她母亲说,孩子比过去更自信了。村民张春娣自从上了瑜珈班,形体美了,麻将爱好放下了。(苏报融媒记者 苏青 通讯员 袁静怡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