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姑苏区白洋湾街道辖区动迁安置工程正按序推进。作为苏州市保障房最密集、贫困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该街道社会治理难度高、环境整治压力大。自去年起,该街道推出“党建三融工作法”,从组织融入、生活融入、文化融入三个方面着力强化党建工作在凝聚人心、服务居民、化解矛盾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切实提升生活幸福感。
出妙招
传承农耕文化
“筑绿蜂”行动支部打造新版“城市农庄”
在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金筑社区约120平方米的顶楼阳台上,一群志愿者正在辛勤劳作着——他们是社区里的党员志愿者。
金筑社区将楼顶阳台划分为四块颜色不同的区域,由9位党员志愿者和3位居民志愿者分四组包干。他们还跟辖区内23户困难家庭以结对帮扶的方式传递爱心,将种植出来的果蔬赠送给小区内困难家庭。“以前,我只负责送蔬菜到困难居民家里去。去年,我主动报名加入到‘筑绿园’的维护和管理中,为更好地打造我们的城市农庄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白洋湾街道,像金筑社区这样的动迁安置小区还有很多。小区多数居民原先是“村民”,世代的农耕生活让他们有着“自留地”的种植情结。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毁绿种菜”现象不仅影响了其他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小区的环境卫生,还造成邻里矛盾不断升级。去年起,白洋湾街道“党建三融工作法”首先在金筑社区试点。为了引导居民尽快融入城市化新生活,同时保留失地农民的这份农耕情结,“筑绿蜂”行动支部依托金筑社区现有的“筑绿园”城市农庄,通过招募党员、居民骨干种植能手,成立“护绿大使”团队,并与苏州市蔬菜研究所农业专家结对,形成技术支撑。“筑绿蜂”行动支部还深入挖掘白洋湾的农耕文化,通过农耕文化传习阵地建设、探寻社区农耕“宝藏”、舌尖上的“农耕”、培育种植“初心果”、手绘“初心”成果展、开设“初心”大讲堂、初心果展演大型观摩会等系列活动,大力宣传盆栽蔬菜。在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筑绿蜂”行动支部系列活动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仅去年一年,受益人群已近3000人次,90%的服务对象已经接受了盆栽蔬菜,邻里之间因毁绿种菜引发的矛盾纠纷降为零。
广覆盖
学唱白洋湾山歌
和韵山歌传承班每周开班
“白米饭好吃田难种,鲜鱼羹好吃网难张……”春节过后,白洋湾街道和美社区三楼的“山歌工作室”里热闹起来,居民们聚在一起,学唱白洋湾山歌。
居民一起学唱白洋湾山歌,源自和美社区“和乐”歌咏队队长梅凤珍的一次意外发现。有一次,她听到白洋湾山歌传承人教孩子们学唱山歌,顿时被这优美又独特的曲调深深吸引。后来,她和一些居民聊天时发现,想学唱白洋湾山歌的人还有很多,于是把大家的这个想法告诉了和美社区,希望通过社区邀请山歌老师教大家学唱。最终,“和美悦音”白洋湾山歌传承课堂就此成立,吸引了30多名居民前来报名,并请来“山歌达人”顾凤珍做培训班老师。
白洋湾山歌文化来源于“稻耕、渔耕、花耕”。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撤村建居,农民成了居民,白洋湾山歌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为了将这些珍贵的文化延续下去,依托辖区地域特色,和美社区成立“和韵山歌嘹亮”行动支部。目前,该支部共有32名党员,他们牵手白洋湾山歌传承人,共同致力于白洋湾山歌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据悉,他们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通过打造山歌陈列室、成立和韵山歌传承班并每周定期开班,开展山歌嘹亮系列活动,提升山歌文化在党群文化生活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建立白洋湾山歌传承人制度,让年轻一代参与进来,以更多的艺术形式推广白洋湾山歌。目前,学唱白洋湾山歌的人已从原住民扩展到辖区的众多城镇居民,而且他们还把传承班开到附近的幼儿园和小学。
送欢乐
免费演出获点赞
老党员牵头建“悦心服务队”
每到星期二下午,金色里程社区内总有一群老人在排练,现场二胡、扬琴、笛子等乐器应有尽有。《社会主义好》《在希望的田野上》《咱当兵的人》……这是大家经常演奏的曲目。牵头组建这支民乐队的,是69岁的老党员杜坤林,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喝彩。去年迎“七一”、中秋节和今年迎新春等活动,他们的免费演出都赢得了居民们的点赞。
目前,乐队中年纪最大的74岁,最小的也已经50多岁。民乐队的成员绝大多数是本地老人,他们自发地聚在一起演奏乐器,从最初只有几个人、几样简单的乐器,到现在的15人,拥有扬琴、琵琶、笛子、笙、二胡等十余种乐器。“能够组建一支民乐队,把美妙的乐声带给老伙伴们,也把咱们民族的好东西传承下去,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们还给队伍起了个名字,就叫做悦心服务队。”杜坤林说,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们已有了自己统一的服装,有固定的排练时间和地点,有自己的一套制度和规矩。“我们一起练习,一起交流,把更精彩更丰富的演出带给大家。”
民乐队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白洋湾街道的关心与指导。该街道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更为实用、更具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打造了8个总面积达4350平方米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同时,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把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的文化活动送到群众身边,并促进文体团队及其作品从草根到专业成熟的转型提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