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陆怡)用英语传授传统刺绣技艺,你见过吗?前天,吴中区光福镇85后绣娘府涵璐在工作室为学生们上了一节刺绣入门课。与普通的刺绣课不同,她的学生不仅有中国人,还有来自海外的刺绣爱好者。成长在光福刺绣世家的府涵璐,在女承母业的同时,还开展了公益刺绣课程,培养了一批有思想、懂外语的中外“绣娘”。
如何消除异国文化带来的距离感?除了绣娘的身份,府涵璐还是苏州高校的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在工作中,她发现很多留学生刚来中国都会有一种“隔膜感”,这和自己留学时的感受如出一辙。追根溯源,府涵璐从自身的经历中寻求破解之道。
“刺绣时,我的内心会产生一种安定的归属感甚至是文化上的自豪感,最后回国也是因为想念刺绣里那种家的感觉。”一路追溯,府涵璐意识到自己与刺绣之间“刻在骨血中的亲切”。那么,刺绣能否拉近外国学生与中国文
化之间的距离?
去年,府涵璐在母亲的支持下,在工作室里开设了集刺绣教学、双语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公益课程。让她意外的是,公益课得到了不少中外刺绣爱好者的追随,甚至还有外国“粉丝”千里迢迢赶至光福,看绣娘是如何执针拿线的。这些经历给了她将传播刺绣文化作为一份事业延续下去的信心。如今,她培训了来自法国、加拿大、新加坡、丹麦、巴拿马等国的近千名学生。
两年前,府涵璐曾受邀前往欧洲的“丝绸之都”里昂参加中法文化论坛,这一次交流活动中,她发现文化之间既有差异也有共性,关键是找到其中的融合之道。比如,法式刺绣与中式刺绣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French Knots’和苏绣中的打籽针一模一样;中法两国追求精致、浪漫的调性是一致的……”这些“神秘”联系,让府涵璐暗暗生出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实现互容互
鉴互通的想法。
于是,府涵璐一面借鉴法国油画、织物的灵感,利用丰富的色彩、多变的针法,“补足”此前苏绣欠缺的立体感;另一方面结合高端化、定制化、生活化的国际市场趋向,将刺绣移植到首饰以及更受年轻人喜欢的文创产品上。她创作的一系列刺绣文创产品,市场反馈远超预期。
“从小在绣架边长大,我对刺绣习以为常,直到在异国求学的路上,才发现母亲的刺绣作品在异国他乡成了精致的东方艺术。”府涵璐说,求学归来后,她才越发意识到苏绣背后的文化魅力,有了传承传播刺绣文化的念头。“母亲那一辈讲纵向的‘传承’,从我开始要去做横向的‘传播’。”从中国到法国,从东方到西方,在府涵璐心里,刺绣已然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载体。她觉得,只要多一个人和自己一样,刺绣这种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就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