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CT
本报记者严松
80后宝妈朱静芳最近在家庭里组建了一个“夸夸群”,来缓解长期积累下来的消极情绪。平时一个人带两个孩子的她,不仅要负责孩子起居上学,还包揽了家务,经常累得直不起腰。丈夫由于工作劳累,也极少关注到朱静芳。“一家人每周抽出一个晚上,坐在一起夸奖彼此上一周的精彩表现,并给出奖励。这样不仅能让夫妻双方更理解彼此,还能让孩子在夸奖的氛围中成长,学会赞美。”朱静芳说。
“夸夸群”不再只是各大校园虚拟平台的独有专利。看到“求夸”背后的心理刚需,不少企业、社区也纷纷创意设立了团体的“夸夸群”。真诚夸赞正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州市首批社会工作督导师覃小珊认为,线下的“夸夸群”能很好地缓解线上“夸夸群”了解深度不够的难题,也能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尴尬心理,从而更好地满足“求夸”的心理需求。
A
家庭、社区组建线下“夸夸群”
身边人的“夸奖”让人暖心
朱静芳在家中召开了第一次家庭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夸奖”。在当天的会议上,6岁的大宝首先开口,抱住妈妈的手臂笑着说:“妈妈不仅能赚钱给我买玩具,还能陪我玩,是世上最好的妈妈!”丈夫王彬也不好意思地说出了心里话:“我每天回来都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孩子和父母都被你照顾得很好,让我能安心工作,这都是你的功劳,我都看在眼里,谢谢你!”
听着孩子和丈夫对自己的肯定,朱静芳湿了眼眶,她告诉记者,家庭是最容易缺乏夸奖的地方,很多人在外可能“夸夸其谈”,回到家里,对家人的“夸奖”却十分吝啬。孩子“爸爸在外工作不顺心,有时候就会将消极情绪带回家,而对于很多宝妈来说,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也让她们感到身心俱疲,这些都会影响家庭气氛,从而影响家人之间的感情。”朱静芳说,每个人都需要夸奖,如果这些夸奖来自于最亲密的人,鼓舞的力量更会翻倍。现在,每个星期的“夸夸群”会议,是一家人最期待的时刻,朱静芳的丈夫也笑着说,自从家里多了“夸奖”,自己在外工作也更有了动力。
在姑苏区沧浪街道竹辉社区,居民志愿者陶华瑛和她的志愿者朋友们也得到了暖心的称赞。3月底,竹辉社区将火爆网络的线上“夸夸群”复制到社区,邀请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和居民一同参加,为彼此献上夸奖。陶华瑛在社区从事志愿工作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尽管热爱着志愿事业,但她的心中却有着一些说不出的“苦楚”。“志愿工作不好做。尤其在一些居民的眼中,总觉得我们拿了什么好处,不仅得不到肯定,有时候还会被人说闲话。”陶华瑛说,志愿者的心中其实多少有点压力,也会怀疑自己做的到底有没有价值。但在线下“夸夸群”中,陶华瑛得到了不少人的肯定。“原来大家都记得,真是感谢大家对我的肯定,我一定会继续做好这份志愿工作。”陶华瑛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干劲。
B
有人从来不夸奖别人
日常生活中的“夸夸”少之又少
在日常生活中,到底有多少人会积极给出赞美,表达自己的肯定之情呢?对此,记者在80位市民中展开调查,其中包括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普通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年龄从20岁至90岁不等。
调查结果显示,约50%的人在生活中极少夸奖别人,其中有10人表示自己从来不说赞美的话。20岁的张波和他父亲一起参与了我们的调查,父子两人同时表示生活中自己几乎不会夸奖别人。“感觉每个人都一样,做的事情也相似,没有什么好夸的。”张波说,好像“夸奖”在自己的身边出现的频次很低。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40岁的居民李先生突然意识到自己平时对于夸奖是多么“吝啬”。李先生说,平时生活中,自己想要夸奖别人,但总觉得不好意思,说不出口。
而在是否经常受到别人的夸奖的调查栏中,约一半的人勾选了“很少”,剩下的一半人中,约40%的人选择了“偶尔”,并表示尤其在为公众服务时,经常得不到被服务对象的夸奖与肯定。
对于这样的调查结果,社区工作人员虞丽婧也感慨颇深。在自己4年多的社区工作中,她经常能感受到居民志愿者和社工心里的苦楚。“如果帮助对象是单独的个体,也经常会得到‘谢谢’这样的话,但如果是给大家服务,极少能有人和我们说一声‘辛苦了,你们真棒’这样的话。”虞丽婧说,其实每个人心中都需要别人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作出肯定,因为肯定能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动力。
C
每个人都需要来自别人的肯定“夸夸群”风靡的背后是心理刚需
为什么生活中很多人不愿意给予别人夸奖呢?覃小珊表示,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人讲究‘吾日三省吾身’,即每天要严格自省自己,不沉迷于自己的成就。”因此,很多人在生活中受到别人夸奖时,往往觉得心里十分复杂,既开心又觉得不好意思。“在自己拥有这样感受的情况下,多数人也会选择不夸奖别人,避免尴尬。”覃小珊说,另外,由于长期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中,人们对于很多事情容易形成习惯,这样的惯性让人认为身边的人与事是理所当然发生的,很难对其保持感恩、赞美之情。
但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肯定和夸奖。“线上‘夸夸群’的出现刚好满足我们希望被关注、被看到和被读懂的内心需求,也间接给了成员夸奖、赞美别人的机会,而不显得尴尬。”覃小珊表示,但受夸奖的心理满足度和满足时长,与评判人、夸奖质量、获取难度有很大关系,线上“夸夸群”中来自陌生人的夸奖仅停留在直接的二元判断和回应,多有安慰、诙谐的意味,交流深度不足,热度难以持久。相
比较而言,线下的“夸夸群”
则能很好地缓解线上“夸夸
群”了解深度不够的难题,
而这样的“夸奖气氛”也能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尴尬心理,从而更好地满足“求夸”的心理需求。
“适时的夸奖在生活中十分必要,作为一种正面肯定,夸奖在心理上会给予别人一种动力,帮助对方获得自我认同感,从而与对方拉近距离。”覃小珊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应该学会摆脱惯性,锻炼出一双“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