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组特别的展览正在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西马博物馆展出,内容是秦汉瓦当拓片和杨家埠木刻年画,这些作品的主人均是十几岁的少年,园区校初一年级和中科大少年班预科班的学生。
西马博物馆是苏州首批中小学校园文化示范馆,其育人形式已成为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而此馆也正是园区校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适恰平台。秦汉瓦当拓片和杨家埠木刻年画展开幕当天,迎来了园区校周边友好学校的师生前来参观,展品主人们在现场认真地做起讲解。“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用于顶檐上的一种保护屋檐的椽头不受风雨的侵蚀装饰构件。秦汉瓦当纹饰多样,其图案或文字随时代而变化,是研究秦汉建筑及历史的重要依据。每个瓦当都有一个故事。”少科班的张舒皓侃侃而谈。“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明朝末年,繁荣于清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三大民间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体裁形式新颖多样,从大门上的武门神、影壁墙上的福字灯、房门上的美人条、金童子到房间内的中堂、灶王、炕头画等,无所不包,无处不有。杨家埠木版年画间接地记录下了中国传统和民间社会生活的情况,是中国古代市民文化的生动记录。”园区校初一(3)班的庞书唯热情地介绍。
其实,此次展览也是园区校“西马探索课堂” 的一次成果汇报。“湿地文化”课程是园区校原创的一种课程形态,是基于校园及周边湿地环境而创生的。该课程是融合自然与人文、学习与研究、学校与社会的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从课程在2013年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2014年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后,该校课程基地进一步探索和积累,一直致力于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元化、多元课程国际化,整合学校现有课程资源,创设出“西马探索课堂”。该课堂的工作目标是为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的有效教学路径。
张舒皓告诉记者,上学期初,他和同学们成立了瓦当学习小组,最初的目标是将这些历史的碎片整理编写成一部文化研究成果籍,但真正做起来困难重重。现存有关瓦当的资料非常少,他们从《中国瓦当艺术》一书2000多张图片中逐一找出了他们拓出的57张,而且自己动笔,加以描述,为瓦当拓片配文。“在组员们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我看到的是同学们对瓦当的热爱与执着。瓦当学习虽然告一段落,但我们对古代文化的学习却再也停不下来,春游在甪直,我一起用瓦当知识鉴赏铜镜的图案,在学校,有同学更是仿照瓦当的字体练习书法,把瓦当节体布局的艺术用到了篆刻上,不断进步。”张舒皓分享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身”,庞书唯说,通过亲身制作杨家埠木板年画的,更深刻地领悟到了匠人的不易。“我们可以把匠人们对工作的喜爱、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带到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比如:在上课时,反复斟酌、思考,认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做作业时,以一颗严谨、仔细的心面对每一道题。”庞书唯感触道。
多年来,西马探索课堂成果颇丰,除了历史文化类项目,还有科幻小说、科学建模——DNA双螺旋结构研究、社会调查实录等等。园区校副校长胡慧敏介绍,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目标归旨,为落实这一目标,西马探索课堂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教师要 拓展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打破学科界限,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二是学生要以完成实践中的创新成果为学习目标。 “用大学的气度办中学,西马探索课堂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开展专题研修、深度阅读和学术交流的时空,创造了一种非凡的学习体验。当学生带着研究成果走向未来的时候,更有一种非凡的荣耀和自信,为今后的学术生涯打好基础。”胡慧敏说。(苏报融媒记者 袁艺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