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全域旅游格局下,吴中区境内尤其是环太湖地区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数量和规模都走在苏州大市前列。同时,民宿的火爆也为吴中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的契机。随着旅游业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民宿的旅游目的地效应增强,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为心仪的民宿专门规划一次旅行,民宿景点作用凸显。在全域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优质的民宿可以直接增加地区吸引力,激发旅游业发展活力。
蓄势而动,吴中民宿应有作为
全域旅游背景下,新兴资源不断被挖掘,乡村游、山水游、文化游、采摘游成为旅游新热点。吴中区坐拥优美自然风光和深厚人文资源,形成了以“诗意生活、田园生活、精致生活、时令生活”为精神内容的江南最美太湖生活画卷,汇聚了发展乡村游、山水游、采摘游的绝佳资源,为民宿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同时,民宿迅猛发展为全域旅游深入推进添薪蓄力。随着旅游业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民宿被赋予了更多的角色和内涵。在区域资源全要素旅游化背景下,民宿因其有特色、有情怀被越来越多的人选中承担起“景点角色”,不仅可以直接决定区域吸引力和游客粘度,也在保护目的地民俗文化、自然资源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东山镇杨湾村以青蛙为主题发展精品民宿,带动全村旅游业发展,使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加。临湖镇灵湖村以森林为主题打造“森林的秘密”特色民宿,提升了地区知名度,体现出了民宿在加快全域旅游目的地推广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借势发力,吴中民宿已有所为
近年来,吴中区紧抓苏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契机,依托优美的自然山水、丰富的人文历史、便捷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致力于打造中国最美的湖滨旅游度假目的地。民宿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吴中民宿初具产业规模,并已成为吴中旅游发展新亮点。
一是政府主动作为,民宿发展健康有序。近年来,吴中区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精神,鼓励农民经营农家乐,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民宿。2013年出台《关于促进农家乐全面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农家乐高质量发展给予政策支持。2014年开展农家乐提升试点,支持农家乐转型发展;编制《吴中区农家乐发展规划》,探索农家乐风情村建设,引导民宿集聚化、特色化发展。2017年出台民宿奖励政策,对规范经营和获得精品民宿称号的经营单位实行奖励,激励民宿改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质量。
二是数量不断攀升,产业质量加快提升。据统计,目前全区已有民宿800余家,客房数超5000间,涌现出了林屋小筑、虚舍、半山•艺等多个精品民宿,民宿发展走在苏州大市前列,民宿产业初具规模。数量增加的同时产业质量也快速提升。多家农家乐主动参加提升试点,提升民宿品质,成为全区民宿标杆。喜来春、橘香园、吾乡山舍等民宿经过整改跻身农民自营精品民宿行列。玖树、右见、半山等民宿品牌在吴中落地生根。2017年民宿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开展以来,130家民宿经过整改通过区镇民宿联合验收,实行备案登记,办理了相关证照。三年来吴中区有21家民宿获得苏州市精品民宿称号。
三是社会效益凸显,经济带动作用明显。民宿业的兴旺成为全区尤其是环太湖地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一方面带动农民就业致富。2018年全区民宿年经营收入超过5亿元,直接和间接解决本地农民就业5000余人,民宿户均收入数十万元。100多家社会资本投资的民宿全年为农民增加房租收入1000多万元,每年超百万民宿客人涌入,带动了果蔬、农鲜等特产的销售,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另一方面民宿的火爆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东山三山岛全村发展乡村旅游,半数老百姓经营民宿,民宿成为主导产业。旺山发展民宿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容,金庭明月湾沿湖民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成长起来的高品质民宿大多以有品味、有想法的年轻人经营为主,他们的流入更新了乡村造富血液,为乡村振兴的实现加油助力。
乘势而上,吴中民宿大有可为
为进一步推动全区民宿业提档升级,助推全域旅游繁荣发展,吴中区必须紧紧依托本土资源优势,应势而谋、乘势而上,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升民宿品牌吸引力和影响力。 其一、深化统筹发展,加强规划引导。一是注重规划引领。编制全区民宿发展规划,立足于全区“一核一轴一带”生产力发展布局,与《苏州市吴中区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16-2030)》相承接,以柳舍、旺山、明月湾、陆巷等基础条件较好的民宿集聚点为重点,加快道路、绿化、停车场、微型消防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结合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引导以乡村休闲、运动休闲为主题的民宿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提升规模效应、实现“捆绑发展”、增强资源共享,降低单体民宿开发运营成本。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完善激励政策,引导民宿行业转型升级。目前《关于促进吴中区旅游民宿规范发展的实施办法》中针对民宿规范发展已明确了具体的奖励方式和奖励金额。但在“引育精品民宿,开展民宿质量等级评定”方面,奖励方式和奖励金额的规定不够细化,缺乏可操作性。应注重出台专门等级评定办法并配套具体奖励标准和推送优先等政策福利,提高民宿业主升级改造的积极性。
三是完善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好旅委牵头作用、太湖民宿联盟及东山农家乐协会等地域性协会自治作用和民宿经营者主体作用,摆脱以政府为主“单兵作战”思维,实现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协同作战”,提升工作效能。
其二、深耕市场偏好,增强宣传效果。一是精准分析客源市场,增加信息投放精准度。长三角地区人口超过1亿,人均GDP全面超过1万美元,私家车保有量达到近1000万辆,是中国最成熟的旅游市场,为吴中旅游业提供了优质的潜在客源。应重点针对上海、杭州、南京等三小时经济圈内长三角城市开展多样化现场推广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立体营销。同时针对全国市场,增加电视、报纸广告投放的精美度和可读度,一方面围绕本土资源做文章,突出地域特色、获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可着重考虑与《亲爱的客栈》《美丽中国乡村行》《青春旅社》《向往的生活》等电视节目开展合作,扩大受众面与影响力。
二是加大网上营销力度,为民宿集聚人气。《2018年中国民宿客栈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民宿消费者主要依靠互联网渠道来获取住宿信息,其中通过搜索引擎/App方式获取住宿信息的人群有47%。大众旅游时代,游客更偏爱通过网络获取民宿信息,偏好“边走边订”的出游方式。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好宣传工作。一方面依托太湖旅游总入口和苏州旅游总入口等官方平台,动员民宿业主积极参与,提升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游客的认可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知名网站合作力度,尤其要加强与途家、小猪短租、蚂蚁短租等大众认可度高的在线平台以及榛果民宿等垂直类民宿平台的合作,扩大宣传面,吸引潜在客源。此外,也要充分利用抖音、腾讯微视频等播放平台发布网络宣传片,打造“网红民宿”、“话题民宿”,增加民宿流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
三是增强体验性和主题性,做好目的地营销。中商情报网《数据解析:中国民宿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发布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认为民宿与其它住宿产品的区别在于民宿对当地生活形态的重现以及对特色主题的植入,体验性和主题性成为游客选择民宿的主要关注点。一方面要把东山杨梅、枇杷采摘节,洞庭山碧螺春茶叶节等农业节会活动与民宿推广相结合,借助活动举办的人气为民宿宣传造势。另一方面,每一个民宿都应拥有自己的灵魂,民宿灵魂也是体现民宿主题和特色的重要素材。应深入挖掘民宿故事,让民宿拥有个性化的灵魂和气质。当前,吴中区针对民宿业主的培训大部分都是围绕规范经营、消防安全等内容开展的,在今后的培训中应适当加入能够帮助民宿业主开拓经营思路、提高经营技巧的课程,鼓励他们主动将自身经历、地方风俗习惯等特色内容融入到店面装修和管理运营中,提升其挖掘身边故事、打造特色民宿的能力。
其三、深挖资源禀赋,丰富发展业态。如果民宿只专注于住宿,那么就很难区别于酒店,也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优势。应积极探索“民宿+”发展模式,加快民宿业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出民宿对吴中经济的带动作用。
一是深挖文化内涵。应充分利用吴中古镇古村、水乡民俗文化、洞庭商帮文化等文化资源,以人文历史故事、特色民间传说为主题,融入古村落、水乡民俗服饰、苏州评弹、核雕等地域文化要素,丰富民宿文化内涵、打造吴中文旅名片。此外也应鼓励和引导经营者探索开发“民宿+书店、手工艺、特产”等发展模式,将民宿与美食、民俗等元素结合起来,提升文化质感。
二是深挖农业资源。一方面以民宿产业为联结,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引导民宿根据游客需要,开发特色农产品、伴手礼,打造本土特色品牌,以民宿更火带动产业更特、环境更优、经济更强。如东山镇“青蛙村”在建设特色田园乡村项目中,策划开发特色农产品融入环太湖特色品牌“太湖礼物——洞庭山”系列,借以提升民宿吸引力同时带动当地新业态的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出民宿在推动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以农业延伸推动民宿业转型升级。引进配套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体验区,以西山、澄湖、太湖等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开发集生产、销售、教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特色庄园,将民宿发展融入到庄园规划建设之中,以特色农庄建设补足民宿配套设施不完善短板,为民宿集聚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三是深挖山水田园的旅游资源禀赋。吴中之美尤其是太湖之美美在山水湖光,美在田园。吴中区环太湖地区有7个最美岛屿、9个最美景点、3个面、7段湖岸线,构成了湖岸、湖岛、湖中、山岛、湖面等不同类型和特征的旅游资源集聚。此外,还有4片最美大面积连片田园,在日益城市化的长三角弥足珍贵。应突出民宿生态休闲属性,顺应人们对绿色、健康生活的向往。如可以围绕康养、休闲主题,完善东山雨花莫厘道、环湖田园景观道等项目建设,推动以运动、康养为特色的民宿业发展。也可以鼓励经营者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到民宿运营中来,把垃圾分类、义务植树、上山捡垃圾等活动列入体验项目菜单,丰富衍生产品和衍生服务,破解同质化发展难题。(作者:修婷婷 毕业于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研究方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乡村文化与乡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