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妇联公布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名单,苏州市4户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截至目前,苏州市共有“全国最美家庭”10户、“省级最美家庭”28户。
陆鸿家庭
这是陆鸿在为一名肢残员工做产品设计指导,这样的事情在陆鸿的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他认真又不乏亲切的指导总是赢得员工们认可。
1975年,盛文娟从盛泽嫁到平望,3年后,她生下了儿子陆鸿。陆鸿10个多月大时,突发高烧,被诊断为菌痢引起的中毒性脑炎。“这孩子没救了”,这是医生告诉盛文娟的结果。
因为母亲的决不放弃,陆鸿奇迹般活了下来,但留下了后遗症:小脑指挥神经失常。上学后,陆鸿学习成绩比不上正常孩子,无奈选择了职业高中。毕业后就业无门,陆鸿便去投奔芦墟的叔叔,跟着他学习“敲白铁皮”,学徒工期满后,陆鸿一边烧开水卖,一边敲白铁皮,而母亲则在一边做早点,虽然艰难,但是母子俩总算找到一条谋生的路。
这是陆鸿在和妻子沈春梅商讨工作上的事情,创业这些年来,陆鸿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妻子的鼎立支持,面对工作上生活上的问题,他们总是有商有量。
一个偶然的机会,陆鸿在网络上认识了央视一名电视片后期制作主编,这位主编教他后期制作,并鼓励他当作一种生存技能来学习。“天道酬勤”,通过自身的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陆鸿逐渐在后期制作方面有了一定功底,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开了一家素材店。因为这个素材店,陆鸿遇上了生命中的另一位引路人。当时,苏州的一位老教授联系上陆鸿,到他店里挑了200多元钱的素材,陆鸿看到老教授行动不便,说什么也不肯收他的钱,真诚而善良的举动感动了老教授,老教授免费为陆鸿提供摄影技术培训。学成之后,陆鸿在自己的家门口开了一家“天使乐园”的小小照相馆,开始了他人生的再一次蜕变。
这是陆鸿在为一款制品做最后的审核,虽然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产品品类越来越多,但是他一直坚持亲自审核,严把最后一关,尽可能做到完美。
在家人的支持下,陆鸿兢兢业业打理这家小小的照相馆,生意做得越来越好,也逐渐成为周边小有名气的“能人”,不少人慕名前来学习求助。陆鸿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学传授给别人,横扇的残疾人小陆前来拜师学艺,陆鸿让他做自己的助理,悉心指点。两年后,小陆回到横扇家中,经营起自己的羊毛衫配件网店。松陵的聋人朋友、盛泽的肢残人士……陆鸿先后接收许多残疾朋友,在陆鸿的带领和影响下,不但找到了生活的勇气和动力,还一个个开辟了自己崭新的人生。
随着学徒增多,陆鸿的经营压力也更大了,为了让家人、员工一起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陆鸿开始转型开工厂,成立了缘跃纸制品有限公司,业务聚焦为制作影集相册。为了拓宽业务渠道,陆鸿紧紧抓住日新月异的电商风口,开起了淘宝网店,并根据顾客需求,不断的调整经营思路。在店里一帮残疾人朋友的帮助下,陆鸿的网店和相册加工厂巧妙配合,相得益彰,生意做的红红火火。经营品种从刚开始的十几个,到目前的一千多个,经营面积从原先的10几平米,3、5个人的小作坊,到目前拥有近三十多位工人,1000多平米加工车间的正规工厂,陆鸿实现他人生的华丽转变。
这是陆鸿在和工厂包装的女员工交谈,这些女员工大部分都是周边镇村的中老年妇女,陆鸿的工厂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残疾的陆鸿既是她们的老板,也是她们的乡邻,彼此关系非常亲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事业不断壮大的过程中,陆鸿始终不忘残疾朋友,始终不忘回馈社会,他的工厂工人中有20多位都是有一定残疾的人士,陆鸿不但关心他们的生活,更关心他们的成长。2017年,在区、镇残联的大力支持下,陆鸿的小工厂搬迁新的厂址,并建成一个集残疾人生产、生活、文体活动为一体的残疾人之家——吴江区缘跃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陆鸿又全身心投入了帮助残疾人创业的光辉事业。在缘跃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陆鸿不但是创业老板,也是公司的设计师,还是机器维修专家,对于许多的工作他亲力亲为,对于员工他关怀备至,他总是忙忙碌碌,又乐此不疲,给了身边的残疾朋友无限的正能量。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陆鸿说“今年,我们还会招员工,十分欢迎残友们的加入,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价值。”相信,跟着陆鸿一起脚踏实地的一步步走下去,残疾人的生活必将越来越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陆鸿一家的事迹陆续受到了各级部门的大力宣扬,2015年被吴江区评为“十大幸福家庭”,2017年荣获苏州市“最美家庭” 2017年荣获江苏省“最美家庭”的荣誉称号。2009年,陆鸿本人被评为“苏州市残疾人创业之星”;2013年,获得第三届感动苏州“十佳自强模范”荣誉称号;2017年,获得苏州市“双十佳残疾人自强”模范称号。
周原家庭
周原家庭是个和谐美满的大家庭,每年生日的时候,在外的子女们都会回家为老人祝寿,子孙满堂,其乐融融。
居住在常熟市董浜镇东街的周原,今年79岁,是常熟市农村商业银行的一名退休职工。他和老伴长期以来爱好盆景,美化庭院,业余生活丰富,在家庭节能环保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也因此影响和带动了周围一大批居民。
周原年轻时就爱好摄影和盆景艺术,庭院里摆放着他一手栽培的盆景,花木交错相应,廊间鸟笼参差,鸟鸣声悦耳不绝,置身其间仿佛来到了清新的自然天地,顿生心旷神怡之感。两百余盆盆景造型各异、郁郁葱葱,伴随着四季的变化,各色花卉轮番展示着每个季节所特有的韵味。典雅的家居环境和墙上悬挂的“文化之家”四个大字,清晰地透露出他们一家热爱自然、痴迷摄影、寄情文艺的风雅品性。
董浜镇市镇社区的周原家庭一家人互相尊重、彼此关爱、共同进步,周原的妻子热爱文艺,时常在这个自己精心打理的小庭院里演奏最美音符!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这是周原家庭的家风家训。他们家注重对子女的道德教育,一家人相互关爱,相互扶持,并始终坚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在这个家庭里,虽然他们各人的性格、文化、志趣等各不同,但他们一家人相互照应,彼此支持。喜欢摄影的老周经常出去采风创作,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省、市级各类荣誉。妻子王敏还时常陪伴老周一起出去,儿子、媳妇则在他外出时总是贴心的照料好家里的大小事务,和睦的家庭能给每一个家庭成员带来温暖,带来快乐,带来健康,带来智慧,带来前进的力量,所以他们每一位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积极进取,并奋斗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周原夫妇风雨同舟了几十年,相爱相守,不离不弃,让平凡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小小的庭院,满满的“幸福”,一花一草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周原一家还都是环保志愿者,他们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宣传环保知识,动员周边群众一起加入到低碳环保,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周原夫妇时常会邀请邻里乡亲到家里来,给他们传授盆景栽培知识,捐赠自己培育的树苗,倡导植绿护绿、美化庭院。他们家储蓄雨水和洗菜的水用于浇花浇树;洗衣水用于洗拖把、冲马桶,真正做到了一水多用,让每一滴水都变的有价值;外出就餐尽量用自备的不锈钢筷子;生活垃圾做到分类处理,虽说子女现已成家立业,但他们经常言传身教地教育子孙不要铺张浪费用心参与节能低碳活动。周原爱好摄影,利用自己的这一爱好,他经常会拍摄环境保护方面的作品,用自己的方式弘扬环保精神。他们就这样身体力行地用智慧和坚持为环保尽着自己的一份力。
周原家庭获得了众多荣誉,享有良好的口碑,先后被评为董浜镇绿色家庭、最美家庭,常熟市、苏州市最美家庭等。2018年11月,被授予2018年度江苏省“最美家庭”荣誉称号。周原本人也曾被评为“常熟市农村文化明星”,他们家庭的事迹还被江苏电视台、苏州电视台以及常熟电视台及广播电台等媒体多次宣传报道。
周颂英家庭
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爱弱势群体;百年后捐出自己的眼角膜,让眼疾或失明的患者重见光明。
生命不息,爱心不止。对社会来说,遗体捐献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有极大的贡献。对个人来说,遗体捐献是种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一种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自然的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器官的使用而使自己的生命光辉也照亮别人的生命。
2015年在央视《面对面》栏目中向公众讲述了自己的捐遗之路,吸引主流媒体和舆论对捐遗志愿者及其家属关注,发起了社会对捐遗的大讨论,带动了全国志愿者加入了捐遗行列。
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周颂英是娄葑街道东港二村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她的家庭一家三代均为捐遗志愿者。2002年,周父和周母共同填写了捐献遗体志愿书,成为苏州首例夫妇遗体共同捐献者。同年3月,37岁的周颂英继父母之后,也选择成为捐遗志愿者。2006和2008年,周颂英的父母相继去世,遵照父母生前的意愿,她将父母的遗体先后捐献了出去。尽管这期间,她一直生活在邻居和亲友们异样的眼光中,然而她捐遗的想法并未动摇。相较于社会上很多人对捐遗的不理解,周颂英很坦然:“我的父母都是捐遗志愿者,家里既然有这种氛围,我觉得更应该继承这个传统来告慰父母。” 如今,不仅她25岁的女儿也加入了捐遗行列中,她本人也在创业之余,积极参与当地的公益事业,继续弘扬志愿家风。
据统计,在周颂英的事迹的带动下,周所在街道的捐遗志愿者人数两年来增加了30%。在其他省份,因周的事迹加入捐遗行列的志愿者也多有报道。周颂英的捐遗之路是现象级的,在百度中搜索“周颂英”,网页数量多达2450条,发起了社会对捐遗行为的大讨论,不仅成功吸引了主流媒体和舆论对捐遗志愿者及其家属关注,更鼓励带动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加入了捐遗行列,为医学事业及社会文明做出了贡献。
在周颂英看来,捐遗只是为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将自己的遗体为医学事业做最后的贡献,这也是延续生命的一种方式。她曾获得2014年度“感动园区”十佳新人、2015年度苏州最美家庭、2015年度苏州市道德模范、2015年3月“苏州好人”、2015年度6月苏州“最美人物”、2018年12月江苏省“最美家庭”等荣誉。
周颂英相信,虽然还是有很多人对捐遗事业持有不解的目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开始认同这件事情。
张凯家庭
张凯曾经浴血疆场,为国征战,是一名老山对越自卫反击战伤残军人;从战场回来的那刻起,他就告诉自己,不能忘记那些牺牲和负伤的战友,他们的父母就是自己的父母,要用行动为牺牲战友尽孝。他的妻子是一位平凡的军嫂,叫徐淑云,她爱着他的英勇,爱着他崇高的事业,也爱着他心系国防、爱国爱家的仁爱情怀。30年来,夫妻俩不管经济如何拮据,只要战友家里有丝毫的困难,两人都会当作自己的事情一样,慷慨解囊,不但如此,他们还将战友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照顾,时常探望。如今,他仍信守着自己的承诺,用行动,为牺牲的战友尽孝,更用行动,带领妻子一起点燃生命的爱火。
爱在互敬互爱的军旅事业里诞生。上世纪80年代,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一周年纪念日,他们举行了特殊婚礼,纪念仪式与婚礼同时举行。面对着三名烈士的灵坛,他们一同感受生的可贵,现场没有宴席,只有聆听和告慰。
爱在同心同德的岁月里继续延续。几十年来,在张凯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麻烦的时候,她总是耐心细致地给予支持和关心。她是丈夫身边的活电脑。哪个战友的生日时间到了,哪个战友亲属有困难了,她都提前提醒张凯。只要丈夫有行善举、感恩情的需要,她都全力支持。
三十年来两位老人始终相濡以沫,相伴相守,守护忠义,不忘初心!
他始终把“只有珍惜,没有可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作为教育子女的家训,更把它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
把爱送给最可爱的战友及其家属。30多年来,在妻子的鼎力支持下,他坚持走访看望伤残战友、牺牲战友亲属,先后资助安徽籍伤残战友王斌等困难家属3人、困难战友11人,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并对3位烈士父母如亲生父母一样孝敬,常年关怀备至、无私奉献。
把爱送至更多困难退役老兵。张凯发起成立了“困难参战退役老兵帮扶基金”,将17万元捐给区慈善会,他每年还将1万元残疾军人抚恤金捐给这一基金,并通过各种方式呼吁社会各界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募捐行列,做大做强帮扶基金。目前,这一基金捐赠额已达到97.5万元,其中17.5万元已发放给37名困难老兵,让参战老兵切实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把爱洒向优抚家庭年轻一代。张凯经常说,资助一名学生,就是播种一个希望,改变一个命运,温暖一个家庭。从2004年起,他每年资助2名优抚对象家庭学生,2013年起增加到5名,他还动员一些企业主、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书记参与助学工作,先后有11名爱心人士加入助学队伍,结对资助困难优抚对象家庭学生36人次,累计资助现金28万元。
作为普通军人家庭,张凯夫妇以大义至感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心系国防、爱国爱家的平凡家庭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