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第16届文华大奖揭晓,苏剧《国鼎魂》作为江苏唯一代表,不负众望,载誉而归,这是苏剧的骄傲、苏州的骄傲,更是江苏的骄傲。
优异的成绩不会一蹴而就,从2016年策划制作至今,来自苏剧传习保护中心、苏州市锡剧团有限公司、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国鼎魂》演职人员们一起在排练厅度过了数个盛夏和严冬,剧本不断磨打磨,修改了整整22稿。
“我们从来没有奔着参赛或得奖的目的去做这部剧。”国家一级演员、“二度梅”获得者、《国鼎魂》潘达于饰演者王芳说,
“苏剧作为曾有过长时间‘断层’且正在恢复的地方剧种,亟需被更多人知晓和了解,而我们只想排好这部剧,让观众觉得,原来苏剧也很好看。”
三年前,当时的苏州市文广新局意外收到了一份从外地寄来的话剧剧本,经过专家演员们的讨论,发现此本虽然只有极其简单的框架,但却具备被改编的条件,于是,它便成了《国鼎魂》创作的“种子”。
“这是苏州潘氏一族捐鼎的真实故事,我当时看了剧本就觉得,这个故事真好。”王芳说,“舞台上的潘达于是一个需要从年轻时期一直演到老年时期的人物,作为一名演员,我很希望能够挑战这个角色。”
创排计划确定后,《国鼎魂》主创、主演团队就组建起来了,为了保证作品质量,国家一级编剧李莉、国家一级导演杨小青也倾力支持。
创作初期,大量挖掘素材至关重要,主创团队去到潘宅、文物局、博物馆等地采风,还找到了潘达于的孙子。“后人的讲述还是带给我了很多触动。当时潘达于独自支撑这一个大家族,因为已经快坚持不下去了,所以辞退了所有佣人,但即使快要走投无路也没有想过变卖宝鼎,还毅然决然地将其上交国家。”王芳说,“一些细节的描述,让潘达于这个人物在我脑海中更清晰。她看似柔弱,实则刚强,是个太伟大的女子。”
2006年,潘达于100岁生日时,曾到上海博物馆看了自己捐出的鼎。“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那时潘达于站在宝鼎前,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留下了两行热泪。“王芳说,“虽然我们不知道她当时具体是什么心情,但我可以想象到她对宝鼎的情感,这是她的一生守护,她希望能给国宝带来光明。”
不断的实地探访、素材收集,让王芳更希望能演绎好这个角色,也希望把那一代人守护文脉的故事,把这一份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用苏剧讲述苏州故事再合适不过,但是在排练过程中也困难重重。比如《国鼎魂》作为现代戏,无法完全使用苏剧的老腔老调来唱,但又不能破坏苏剧传统,因此在音乐上下了不少功夫。
而在人物表达方面,要从少年演到老年对王芳来说也有一定门槛,在磨合上相对困难。“但是在克服外部问题后,我发现更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走进她,如何把她的精神真正传递,这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光靠肢体就能做到的。”王芳说。
说起自己最喜欢的戏,王芳提到了第四场,丈夫潘家裕过世后,潘达于陷入疯癫状态:“这场戏情绪起伏大,演起来很过瘾。而且当你去解读她的内心就会知道,她不是真疯,她是想要逃避、想要麻痹自己,她不想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
在演绎这场戏时,王芳常常会代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其实我也有过亲人因为出车祸突然离世的经历,特别无法接受,和这里的潘达于可能有类似的心情。演到这一段时,我每次都会掉泪。”
自2018年1月的首演之后,《国鼎魂》去到了很多城市,与无数观众见面,观众带来的反馈更是给了王芳极大的动力:“在高校巡演的时候,有些学校礼堂连过道都坐满了人,演出结束后掌声不断,没有一个学生离开;也有过一个北京观众,虽然听不懂苏州话,但还是被剧情吸引,连看两场。”
回首这3年的创排、演出,王芳认为这是她与潘达于越来越熟悉的过程,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随着对角色的了解,王芳的表演越来越自然、坦然,越来越没有雕琢的痕迹,让呈现给观众的感动浑然天成。
2015年,作为人大代表的王芳提交了保护濒危地方剧种、建立苏剧团的建议,2017年,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正式诞生,承担起“苏剧保护与传承”等职责。因为一个剧种只有一个剧团“独唱”,所以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这个苏剧的“独生子”被称为“天下第一团”。《国鼎魂》是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成立后的第一部作品,对于重拾苏剧来说极其重要,因此每一场演出,参与者都十分珍惜,他们想让每一个观众不留遗憾,不枉此行。
“苏剧团成立后,我们有了新的排练厅、办公楼,得到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苏剧做好。”王芳说,“而且,有很多为苏剧奉献一生的老艺术家,都在时刻关注着苏剧发展,因此我们更加迫切地想要把苏剧传承发扬。这些前辈艺术家是我们的宝贝,我们要好好努力,让他们看到苏剧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