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级非遗,“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不过近年来,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今年4月,苏州启动了“香山人才培养计划”。不少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注入传统技艺的“新生代力量”。当“90后”遇到千年“香山帮”,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今天,一起来关注。
这个苏州小伙叫曹文涛,1996年出生,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热爱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去年还在公司做资料员的他,今年有了一个新身份——园林古建里的“泥瓦工”。
香山帮学徒曹文涛说,这项工作的辛苦还是超乎意料的,确实比想象的还要辛苦一点,但是还是会坚持下去的。
作为今年4月,苏州园林集团招募的第一批90后香山帮学徒,曹文涛的任务是要跟随师傅学习香山帮的“瓦作”技艺,也就是俗称的“泥水匠”。“瓦作”是香山帮传统“八大作”之首,从砌墙盖瓦到门楼砖雕、叠山理水,数千年来,匠人们曾创造了无数建筑奇迹。不过这门手艺要学下来,可不是那么容易。
近期,位于古城的一座清代控保建筑开工修缮。这天,我们见证了曹文涛第一次跟着师傅登上屋顶去“盖瓦”。
香山帮技艺区级传承人孙小青说,这种小瓦就称为蝴蝶瓦,是不是有点像蝴蝶翅膀飞的那种感觉?这种瓦叫花边瓦,下面的瓦叫滴水瓦,上面还有寿字,有一定纹饰,它也是反映当时一种历史文化。
屋顶,作为园林建筑的冠冕,除了屋脊飞檐的轻盈如燕,瓦片铺设也讲究紧密有序、抑扬变化。虽然铺瓦的老师傅有的已经六、七十岁,但多年从业经验,让他们练就了“身轻如燕”。可轮到曹文涛上,小伙子才发觉,要登上屋顶,太难了!
好不容易站定了,还得在屋顶坡度上,将底瓦和盖瓦均匀铺好,做到等距均匀,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不到一个小时,曹文涛已是满头大汗。
香山帮学徒曹文涛说,本身第一次上去比较紧张。
虽然徒弟的手法还显得生疏,但师傅不急不躁,耐心指导。
香山帮技艺区级传承人孙小青说,你看这里间距大,这里的距离每张瓦的距离要一样。
孙小青曾参与过布达拉宫、南京夫子庙、盘门三景等项目的维修,还曾参与过苏州博物馆内庭的设计建造。走上公司管理岗位的他,14年未收徒,今年不只收了徒弟,还要亲自上工地来指导。
香山帮技艺区级传承人孙小青说,这个行业学的人就是越来越少,像小曹他愿意学,我作为师傅来讲要尽心地教他。 师傅年纪大了也能爬上去,那你作为年轻人也应该勇敢地爬到屋面上来。
孙小青说,这些年,就香山帮传承问题,他也做了不少调研。工作辛苦、成长周期长、收入优势不明显等因素,让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
香山帮技艺区级传承人孙小青说,确实屋面上这么多年纪大的,头发都白了,走路都不太好,还在屋面上工作,心里感到心酸的。假如再没有年轻人加入到这个队伍,那么香山帮这个传统真的要失传了。
今年4月,苏州园林集团“香山人才培养计划”正式启动,让孙小青看到了希望。这个计划通过以“名师带徒弟”,为新一代匠人制定成长计划,提升薪资,提供上升通道等举措,来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
香山帮技艺区级传承人孙小青说,说你现在从学徒开始,能做到瓦工的班组长,然后能当施工队的队长,然后是能走上企业的管理岗位。90后开始,你是第一批人,这一批人最容易出线,你的前途是比较光明的。
对于曹文涛来说,这里最吸引他的不只是那些神秘的传统工艺,还有老一代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匠心与坚守。
香山帮学徒曹文涛说,现在机械化的年代,觉得反而这种手工的工艺更加珍贵、更加值得年轻人去学习。
与曹文涛刚“新手上路”不同,另一名90后学徒吴佳懿,已经在木工作坊里学习了两个月。
戴副眼镜,斯斯文文。吴佳懿大学毕业后,就成为了香山帮木作学徒。
不用一颗钉子,仅靠工匠凿出的榫和卯,就能构建出大梁、斗拱、花窗,乃至亭台楼阁。既美观又坚固,能保存几百、甚至上千年。千百年来,苏式建筑美学的奇迹,每天都在这些工坊里上演。
木工师傅薛惠康说,这个牌楼拿去参展的,这个工艺光制作就要上千个人工,要做好几个月,费工费力,越小比例越难做。
香山帮学徒吴佳懿说,就很好奇,然后每天都会去看,然后就慢慢地开始产生兴趣了。
带着浓厚兴趣而来,吴佳懿发现这些精美工艺的背后,是匠人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付出。
工地上动辄几百斤的木材需要好几个人合抬。这让身形瘦小的吴佳懿,一开始就有些吃不消。
香山帮学徒吴佳懿说,第二天往后两三天,还能感受到那种酸痛的感觉。
抬木、刨木、锯木、打眼,每项基本功也都是体力活。这才两个月,吴佳懿的手上就已经长满了老茧,还添了不少伤口。
香山帮学徒吴佳懿说,就搬木头会磨到嘛,这边受伤了,就是之前不小心,在凿眼的时候用力砸到了,现在好了。
每天灰头土脸地回家,还动不动有新的伤口。这样的状态,让佳懿妈妈看得也直掉眼泪。
吴佳懿的妈妈说,心疼的啊,有的时候都要掉眼泪。他舅舅他阿姨都说挺苦的,别干了。他说我承诺了、答应了,我就要去做好。
香山帮学徒吴佳懿说,坚持自己的初衷就好好把技能学到手,不能退缩。
不服输的吴佳懿经常趁师傅们午休的间隙,自己练。工地上72岁的薛根土师傅看在眼里,就经常过来指点。一来二去,两人成了“忘年交”。
香山帮老匠人薛根土说,这个手艺确实是蛮辛苦的,你不吃苦学不出好的技术的。
薛根土师傅,已经在这一行干了50多年,北京新万寿宫、南京夫子庙、观前街城隍庙、山塘街等古建项目都留下过他的手艺。薛根土说,这些年香山帮主要还是靠老一代在撑。如今,有了年轻人加入,也让他看到了希望。
香山帮老匠人薛根土说,没有人做的话是很可惜的, 要下一代人把它传下去的。
在师傅们的帮带下,吴佳懿也正在慢慢悟出“匠人”二字的含义。
吴佳懿说,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这样,哪怕一辈子做一件事情,能把它做到极致、精益求精,也是非常值得的。
据了解,苏州园林集团“香山帮人才计划”首批共招收28名学员,其中有一半是90后。目前这些学员都已经开始了木作、瓦作、假山等项目的场地实训。还有学员跟着团队一起前往美国,参与了迄今为止最大海外苏派园林项目“流芳园”的三期建造。
除了流芳园,这些年轻的香山帮学徒还将参与到苏州园林集团在雄安新区以及长江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中去。
苏州风景园林投资发展集团党委副书记顾勇说,是打算通过产训结合,以产代训的方式让他们实地体验一下苏州园林文化的一些精髓。同时也有更多更好的实践和动手的机会。
园林美学专家金学智说,香山帮代表了整个中国古建造园的最高水平,没有人接班,这个非遗就断掉了,所以现在他们做的工作是抢救的工作这个意义来讲很了不起。
2016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了“工匠精神”。树匠心、育匠人成为全民共识。只有更多年轻人成为“新工匠”,传承弘扬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才能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才能真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