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天笑
11年前,一则“限塑令”引起席卷全国的环保浪潮。“限塑令”明确,全国范围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并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旨在遏制来势汹汹的“白色污染”。
时至今日,“限塑令”推行已十年有余,在当年形成一阵风之后,如今执行得怎么样?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调查中,记者发现,限塑的效果尚不如人意,“白色污染”仍对生态环境构成重大威胁。乐观者认为,面对涉及社会大众的习惯改变,观念的提升比一纸限令更为重要。而我国从上至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较之11年前已有了巨大的提升,坚持不懈,终将赢得这场持久战的最终胜利。
菜场等地是“限塑”死角
“替代塑料膜”使用多问题不容忽视
走进人声鼎沸的葑门菜场,几乎每个摊位都准备着一次性的塑料袋,大小不一,超薄型塑料袋占绝大多数。来买菜的顾客,有提着环保袋的,也有拉着小拖车的,但更多的人则是空手而来,拎着好几个塑料袋而去。即便带着环保袋或者小拖车的顾客,也不会拒绝摊主们用来装菜的塑料袋。一只菜一只“塑料袋,清清爽爽,干净又方便。不然小拖车里弄得乱七八糟,”有人说,“拿着塑料袋,正好回家当垃圾袋,以后都要垃圾分类了,正好用上。”而摊主们则表示,准备塑料袋是习惯,改不掉的,再说那么多人都空手来,买了菜怎么装?
记者走访多个菜场,情况基本相似。一家蔬菜摊的摊主告诉记者,类似塑料袋一捆50只,一天一般消耗掉两捆左右,周末生意好的时候三四捆也有可能。
相比菜场、水果摊、街边小摊点等“限塑令”的“死角”,大型商场、超市对“限塑令”的执行相对较好。这些场所使用的塑料袋上基本都印了尺寸规格,塑料袋的厚度也符合“限塑令”的要求。结账时,塑料购物袋也都计价收费。但从现场情况来看,自带购物袋、不使用塑料袋的顾客仍在少数。尤其是年轻人,结账时还是会要求收银员提供付费塑料袋。“基本都是下班后才来购物,时间匆忙,不会准备购物袋,即便准备了也会忘记拿,所以还是连着其他商品一起购买结算。”在园区山姆会员店购物的小陈告诉记者,他感觉现在不少家庭都习惯于集中采购,每次满满一推车商品,如果自己准备购物袋得好几只,现场根据购物量买几只塑料袋就方便多了,毕竟收费也不算贵。
采访中,几乎所有付费购买塑料袋的顾客都表示这项支出“可以忽略不计”。相关数据也显示,“限塑令”出台时,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2018年该项数据为39251元,但塑料袋的价格基本未变,收费对消费者的约束可以说十分有限。
作为一个非政府组织,“零废弃联盟”去年曾组织过一次针对线上线下商家使用塑料袋的调研,抽样的1101家线下商品零售场所,有979家门店提供塑料购物袋,使用不合规塑料袋的店铺高达78%。抽样调查中还有一个较为显著的现象,即“有45%的大型超市提供其他塑料膜”。所谓“其他塑料膜”,包括平口袋、封口袋、保鲜膜等。记者在走访观察多个大型商场超市时发现,因为它们并不在“限塑令”的范围里,使用过程中是免费提供的,不少人会直接用这些免费塑料袋代替商场超市付费使用的塑料袋。而这也意味着,付费塑料袋在很多时候被其他塑料膜所替代,一定程度降低了“限塑令”的效果。
外卖快递成用“塑”大户
源头无法控制且监管较难
此外,一个新变化是,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迅速兴起,塑料袋的使用量有了大幅增长。
根据2013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限塑令”实施以来的主要成效》的统计显示,2008年至2013年,全国超市、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三分之二以上,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使用量累计减少670亿个,累计减少塑料消耗量达到100万吨。不过另外一组数据显示,仅2016年,全国快递业塑料袋总使用量约147亿个,而国内三大外卖平台一年至少消耗73亿个塑料包装,远超每年因“限塑令”节约下来的塑料购物袋。两组数据出现的“分水岭”,也正好在“互联网+”强势崛起时。
快递行业中过度使用塑料包装也是造成“白色垃圾”有增无减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网购商品不仅在包裹内使用泡沫、充气袋等塑料制品填充,用透明胶带封箱过后,还会再套上印有快递企业标记的塑料袋。
多数塑料袋的批发价格每个仅为几分钱,外卖盒的成本也不到1元,而在外卖平台上,一般的餐盒收费在1.5元至2元。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商家减少使用塑料袋的动力不足。
记者在一周时间内收集了12家外卖商家使用的塑料袋,除2家外,其余商家提供的塑料袋均不符合要求,主要问题是塑料袋标识不完整。而且这12家外卖商家,没有一家将塑料袋的收费记录在消费凭证上。尽管这些商家都明显违反了“限塑令”和《塑料购物袋的环保、安全和标识通用技术要求》等条例,但记者试图在外卖平台线上举报商户违反这些规定时,平台给出的答复是“违反国家标准举报不成立”。
多位环保人士表示,目前,“互联网+外卖”成了“限塑令”执行中的灰色地带。
将环保意识
转化为全民行动
你我要共同努力坚持下去
记者从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了解到,常用的食品塑料袋多为聚乙烯薄膜制成,这种薄膜无毒,因此可用于盛装食品。其他塑料薄膜多为聚氯乙烯制成,聚氯乙烯本身也无毒性,但根据薄膜的用途所加入的添加剂往往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且具有稳定不易分解的特质,焚烧中会产生毒物,但埋入地下又不易腐烂,不易降解。
“零废弃联盟”的垃圾分类达人毛达认为,即使是“可降解塑料袋”从本质上也是一次性包装,会产生大量废弃物。由于我国目前缺乏明确标准,市面上很多可降解包装也只是部分降解,剩下的部分碎片反而会造成更大问题。而且,如果在垃圾回收分类过程中,公众无法准确投放,而城市又缺少单独的回收处理体系时,可降解塑料袋实际上得不到降解。因此,少用塑料袋、处理好塑料废弃物是战胜“白色污染”的关键所在。
塑料袋使用方便又便宜,注定了它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实践表明,面对面广量大的市场需求,单纯的“限”与“禁”效果十分有限。在期望新技术未来能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替代物的同时,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才是重中之重。持乐观态度的环保人士认为,相较于11年前,我国从各级政府到普通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已有了显著提高,这是再次花大力气推进“限塑”的希望所在。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开始施行,苏州作为全国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之一,也将在2020年底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而垃圾分类的实施,也是有效推进“限塑”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