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雅韵江南”系列活动之江南特色名团名家名剧展演之一,锡剧《沙家浜》剧组中的名角走进故事的发生地——常熟市沙家浜镇,与戏迷面对面进行交流,有戏迷表示,感谢组委会让他们有机会和名家面对面交流。这话当然是真诚语;但同时,作为演艺界名家,也应该同样发出由衷的感叹,那就是有机会加盟到《沙家浜》这一当代经典名剧当中;同时,还有机会访问剧中故事的发生地,增进理解和情感,像外甥朝拜外婆家那样感激和虔诚。
《沙家浜》是当代戏曲的巅峰巨作之一,造就了江南红色旅游文化耀眼的亮点。这个题材的历史背景,是在伟大的抗战洪流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和江南人民缔结鱼水深情,挫败日伪勾结,取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大捷,从而昭示中国人民正义战争必胜的宏大命题。剧中人物鲜活,新四军英勇伤病员郭建光,爱护新四军的江南百姓沙奶奶,更有机智勇敢的明里是春来茶馆老板娘、暗里是我党地下党员的阿庆嫂,使得戏中故事明线暗线交织,扣人心弦。而且,剧中物产元素也充满着浓郁的江南文化色彩,伤病员“一日三餐有鱼虾”,连野生“鸡头米”都发挥出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助力当时芦苇荡中坚守的伤病员恢复,最终,等待到有利战机,新四军出其不意地星夜奔袭,里应外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振奋鼓舞军心民心。
《沙家浜》由艺术品带来红色旅游资源,也给当代旅游业以有益的启示。我们知道,《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18个伤病员如同芦苇荡中的“泰山18棵青松”。芦苇荡中的“星星之火”火种不灭,胜利就永远存在希望。这个戏的中心情节,也与如何保护火种、助燃火种有直接关系。终于,这个戏大获成功,并带给沙家浜丰沛的旅游资源。在许多看过这个戏的观众心目中,沙家浜就是“烽火江南”,就是“军民鱼水情江南”,就是“春来茶馆江南”,来沙家浜看看,可以激发丰富的艺术体验和生命追抚。沙家浜打造出了“星火燎原”的江南红色旅游文化。
《沙家浜》的成功,生动诠释了艺术如何方能成经典的道理。最先为沪剧剧目,因为本子好,1964年北京京剧团倾力演出的现代戏《芦荡火种》,使之成了最红的剧目之一,连毛主席应邀观戏后都忍不住建议改剧名为《沙家浜》。再加上剧作家汪曾祺等的加盟提炼,诞生了“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经典唱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至今常唱不衰。艺术的生命来自于艺术家的真诚,天才同样需要合作和汗水。
一出经典戏,仿佛参天树,一代代演员则如树上的鸟儿。名演员是缘戏唱红了自己,不可忘了自己是谁,不可忘了大树的诞生地和这里的父老乡亲。沙家浜的故事,可以常讲常新,味道鲜美而隽永。(苏报融媒评论员 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