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又到一年品蟹时,阳澄湖大闸蟹将于9月23日上市。今天(9月20日)上午,2019年度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新闻通气会在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会上通报了今年阳澄湖大闸蟹地标产品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情况及今年阳澄湖大闸蟹地标产品保护专用标志等情况。
【扶优】审核认定456家地理标志使用权单位、158家品牌企业
今年以来,在苏州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坚持依法管理、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打假扶优的原则,不断提升阳澄湖大闸蟹的内在质量和品牌价值。
苏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主持召开阳澄湖大闸蟹专题会议3次。保护办牵头组织座谈研讨会议10余次,多次派员至沿湖各市、区,指导协调有关工作,督查工作落实。有关市、区成立大闸蟹市场整治工作领导机构,细化工作方案,加强了阳澄湖大闸蟹保护工作。
今年,阳澄湖渔政管理部门重点做好对阳澄湖大闸蟹种苗、投放料和养殖环境的监测,对湖区网围养殖的现场执法检查累计360户次,抽查比例45%。保护办审核认定了456家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使用权单位、158家品牌企业。组织完成352单使用专用标识预定生产任务,可以满足今年阳澄湖大闸蟹上市需要。为向社会宣传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和相关知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引导消费,保护办组织开发“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产品保护网”,已基本完成建设,348家使用权单位有关信息逐步通过审核,网站已上线试运行,网址为http://ychdzx.szqts.gov.cn/。
【打假】责令整改301家,拆除违规标牌274处,收缴违规物件近10万件
有关部门对去年被曝光的5家违规单位,给予最高70万元的行政处罚。检察机关办理涉及阳澄湖大闸蟹的公益诉讼案件4起。自去年蟹季开始的专项整治行动,苏州市共组织检查经营户2139家,排查网店宣传网页540家,责令整改301家,拆除违规标牌274处,收缴违规专用标识和包装物近10万件,扣押“过水蟹”311箱,立案查处28起,发放《行政提示书》等材料1700份,通过持续的市场整治和严厉打击,涉及阳澄湖大闸蟹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扼制,市场秩序不断规范。
保护办与市市场监管局共同制定出台《进一步规范苏州市大闸蟹市场监督管理的实施意见》,就规范经营活动、落实电商责任、完善标识标注、加强行业自律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规范大闸蟹市场监管提供了有力依据。保护办下发了《关于网络销售阳澄湖大闸蟹相关问题的提示函》,区分界定阳澄湖大闸蟹、塘蟹概念,明确标识标注要求。市市场监管局两次约谈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强调落实监管责任、严格商户管理,并与主要电商平台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取得联系,在管辖权移交、获取交易信息、指导完善平台自律制度等方面进行联动。为提升行业守法意识,普及法律常识,保护办牵头开展集中培训活动5次,基本覆盖二市二区大闸蟹生产经营者。昆山、相城等地主动作为,积极开展大闸蟹执法专项业务培训、指导商家守法经营,推行备案待查制度、约谈电商平台和协会、商会社会组织、整治店招宣传用语,为规范今年蟹季市场秩序奠定基础。
【提升】加大网络市场监管,畅通举报渠道
下一步阳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重点做好以下三点工作:
一是加强源头管理。继续深化诚信经营教育和法制教育,筑牢守法经营思想基础。加强专用标识管理,重点做好专用标只存储、发放、使用、登记、回收等关键环节的监督,保证专用标识在整个管理链条发挥好核心作用。以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网为平台,全面公示养殖、地理标志使用权单位、阳澄湖大闸蟹交易等信息。
二是规范市场秩序。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进一步规范苏州市大闸蟹市场监督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法律、规章和规范的要求,严格标识标注,规范经营行为。完善方案、细化措施,整合各种执法力量,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组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执法打假行动。积极争取国家市场总局支持,借助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加强与苏州以外重点城市、主要销售地区市场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织密监管网络,建立快速有效的工作机制,推动实现阳澄湖大闸蟹规范市场工作全国一盘棋。沿湖四地要完善保护机构,细化工作计划,务实工作举措,解决突出问题,督促有关主体建立健全阳澄湖大闸蟹养殖、经营台账,深入开展市场检查和执法打假。市市场局要建立巡查制度,加大网络市场监管。探索阳澄湖大闸蟹司法保护途径,努力查办涉及假冒地理标志和专用标识刑事案件。
三是畅通信息渠道。建立保护机构与宣传、网信部门的日常交流机制,增强信息时效性。主动接触媒体,大力宣传阳澄湖大闸蟹的特征、特性和保护工作。保护工作公开透明,逐步实现全链条信息公示。发挥好12315等热线作用,畅通违法线索举报、消费者投诉渠道,注重发挥有关协会、商会行业自律作用,强化舆论监督,实现社会共治。(苏报融媒记者 叶永春 金追峰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