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制造强市,砥砺奋进再出发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综述
□苏报记者张帅
70年风雨兼程,70年满怀豪情!苏州爬坡过坎,以制造立市进而制造强市,走出了一条激荡人心的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道路!
这一历程跨越了“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的各阶段,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苏州紧紧抓住每一次重大战略机遇,在发展中前进,在前进中突破。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苏州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培育创新型、地标型企业集群,引导产业、行业、企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2018年,苏州工业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51家,今年1至8月,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21284亿元,全市完成工业投资790.6亿元,同比增长9.6%。
回顾70年,苏州从1949年告别战乱起步,工业经济立起来强起来,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完善,工业和信息化对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越来越大。
站在新起点,展望新征程,全市工信系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遵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工作理念,强化“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工作方法,凝心聚力坚持新发展理念,继续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昂扬姿态勇闯率先发展的“无人区”,再创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助力我市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优化产业布局
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经过70年发展,苏州制造业从‘一无所有’到门类最齐全。”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作为一个工业大市,苏州穿越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1949年苏州解放,工业基础几乎空白;1952年工业增加值1.06亿元,工业以纺织、食品等轻工业为主;至上世纪70年代末,纺织、机械、食品等四大重点行业崛起;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机械、纺织、食品、建材、冶金等六大支柱行业基本形成;进入上世纪90年代,新兴行业大量涌现,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值占比不断上升。2000年以来,以电子行业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迅速崛起。
目前,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167个工业中类,489个工业小类,已经形成了以电子、化工、钢铁、电气机械、装备制造、纺织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
70年弹指一挥间,苏州建成了基础雄厚、体系完善、装备精良、配套齐全、技术先进,具有相当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稳步发展高端制造。这是国家发展的缩影,也见证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重整行装再出发!当前,苏州工业和信息化进程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孕育着新的发展动能,正由大谋强开始新一轮布局。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1.73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的52.4%。今年1至8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15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3.8%。市工信局坚持错位发展,引导各市区主攻1至2个先导产业,加快建设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下一阶段工作“划重点”:
以产业集群为突破领域,推动制造业高端发展
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命名一批市级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打造高端装备、新型显示、高端纺织等10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纳米新材料、高端纺织集群全力冲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抢抓氢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全力争创燃料电池汽车试点示范城市。预计2019年先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16.5%、53.4%。
打造自主品牌
聚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70年前的苏州,工业底子薄,1958年办起了农机修理、砖瓦、粮食加工等公社工业企业,1976年在全国领先一步发展社队企业。改革开放之后,“三来一补”合作模式兴起,苏州制造的初期形态逐渐形成,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逐步成为“世界工厂”。
如何避免“只长骨头不长肉”?突破制约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往何方?从2011年起,苏州制造“腾笼换鸟”,从“世界工厂”跃向创新高地,经济发展“量转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近年来,市工信局强化创新载体,推动信达生物等20家企业建设首批苏州市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2018年首批研究院所在企业研发投入比上年增长7.6%,占当年销售收入的6.1%,是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的4.5倍以上。全市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26家、479家、1290家。
核心技术突破是企业创新的重点环节。市工信局帮助企业成功创建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荣获我省第一个、全国唯一由民营企业发起并建设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工业“四基”领域,亨通光电超低损耗光纤等9个项目列入国家工业强基工程,在超大容量交换芯片、氮化镓功放芯片、机器人轴承等多个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我市累计共186台(套)装备获省级认定,处于省内城市第一名。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38家、省级专精特新产品61个、省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9家,数量均位列全省第一。
■下一阶段工作“划重点”:
以自主可控为主要目标,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
大力推进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先进功能纤维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力争列入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项目累计达10项。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新增省首台(套)重大装备20项。
认定一批“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和培育企业,再推进建设10家左右大企业与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全力培育创新高峰企业。
主攻智能制造
推动“智能+工业”深度融合
“7年来,我在公司专攻智能化技改!”刘建斌负责莱克智能制造推进工作,2013年,他面对公司先进自动化产线与落后的物流模式巨大反差,带领一支团队发起攻坚战,打造了莱克智能制造“五化”模式。莱克下属四个电机厂先后荣获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3个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2个苏州市示范智能车间荣誉称号。
随着市工信局大力引导企业加快智能化技术改造,像莱克电气这样的省、市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越来越多。
今年1至8月,全市完成技术改造投资585.1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的74%。截至今年9月,全市累计获得国家级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7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6个、省级智能工厂3个、省级智能车间262个,项目数量和质量继续领先全省。
在苏州高新区泰山路,一个投资1.7亿元打造的智能制造融合发展中心大楼正加快建设。记者了解到,该智能制造融合发展中心也已获批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将有一批先进的智能制造企业、工业互联网企业和服务机构入驻这里。
当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越来越响亮,市工信局从平台、技术支撑服务、典型应用三个层面全力提升全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国家十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已有徐工信息汉云等5家落户苏州。至9月23日,全市已建成5G 基站2952个,正围绕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车联网等领域探索场景应用,构建5G产业生态。
■下一阶段工作“划重点”: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融合发展
实施智能制造“十百千万”工程,到2020年,在全市重点培育20家示范智能工厂和500个示范智能车间,推动3000家企业装备升级,推广应用20000台工业机器人。抓紧建设智能制造融合发展中心,力争建设成为集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和智能制造展示载体、体验载体、服务载体为一体的示范平台争创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先导区。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新增国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
深化综合评价
推动产业绿色集约发展
苏州从“鱼米之乡”转向工业大市,“亩产”这一农耕色彩浓厚的词语,被苏州人用于推动产业绿色集约利用,毫无违和感。
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工作是我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70年的过往,已是新时代的序章。如今,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我市围绕“搭平台、建机制”,大力深化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的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改革,以工业“大数据”平台为支撑,积极组织实施基于企业综合评价结果的差别化政策和分类指导精准服务制度,鼓励、引导、倒逼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提升发展质效,努力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改革。市工信局搭建工业“大数据”平台,建立以亩均税收、亩均销售、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占销售的比重、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主要污染物增加值等6项指标为核心的企业综合评价体系。
——坚决淘汰低端落后及过剩产能。市工信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2017年以来,全市共关停化工企业457家、转移化工企业5家、升级化工企业257家、重组化工企业4家。
——多措并举推进节能降耗工作。苏州市工信局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今年有14家绿色工厂、6个绿色设计产品入选国家工信部第四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名单。
■下一阶段工作“划重点”:
以集约利用为主要抓手,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
加快推进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全覆盖,进一步落实完善差别化用地、用能和排污机制,发布2018年度全市“亩产英雄百强榜”。严格项目新增能耗准入,全力完成省定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依法依规淘汰低端落后及过剩产能,确保完成省下达任务。扎实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工作,确保完成化工生产企业和化工园区年度整治目标。
做优营商环境
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州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1949年到1952年,全市私营工业企业由1600多家发展到近3000家。至1952年底,全市已拥有公营工业企业50余家,为人民政权奠定了稳固的经济基础。20世纪80年代,苏州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产业升级。如今,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企业视角去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市工信局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先后牵头起草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造良好创新生态行动方案》、《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2019年全市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工作任务分解表》,支持推动民营企业做优做强,为企业提供好金融、知识产权、法务财税等全链条服务。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产值达11192亿元,同比增长8.5%。今年1~8月,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产值为7755亿元,同比增长2.3%。目前,23家企业入围“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位居全国第三,26家企业入围“2019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科创板受理企业达到12家,占全国的8%,其中已成功上市4家。
如何以“用户思维”“客户体验”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市工信系统甘当民营经济发展的‘店小二’,脑子快、腿脚勤,对经济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提供更加精细化、精准化服务,帮助苏州民营经济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下一阶段工作“划重点”:
以企业满意为服务理念,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关注重点企业订单等先导指标变动情况及贸易摩擦影响,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全力贯彻支持工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扩大内需市场的若干政策,落实好支持企业新增国内销售奖励。全力抓好工业投资工作,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建设企业服务云平台,实现跨部门联动,及时汇集发布法律法规、创新创业、财税金融等各类政策和服务信息,实现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