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作家的最高荣誉。对于已经入围奖项的苏州籍作家何建明,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答案已经进入“倒计时”,将在今天(10月10日)落定。但对于这一奖项,何建明淡然一笑,略有思考地说了一句:“保持一颗平常心。”
昨天,在工业园区宣传部举办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祖国好——中国著名作家讲述精彩中国故事系列活动中,看苏州记者见到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入围作家何建明。
休闲的着装,披肩的长发,瘦削的脸庞,虽然何建明已年过六旬,但并不显得老态,反倒是干练十足,充满活力,在人群中辨识度很高。举手投足间透着江南人的温婉,带有思考的幽默更是让人感受到特有的人格魅力。
何建明,男,江苏苏州人。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曾七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其中三获鲁迅文学奖、三获正泰杯报告文学奖、四获徐迟报告文学奖、五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诺贝尔文学奖关注自己,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中国。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大看点是,2018年与2019年获奖作家将同时发奖。今年是我国作家入围人数最多的一次,共12位,并且第一次有了报告文学作家入围。而这个作家正是何建明。
在旁人看来,“保持平常心”倒有几分“故作镇定”的姿态,但何建明给出了他的看法。
他说,诺贝尔文学奖关注最多的题材是虚构性的小说和诗歌,而非虚构的文学作品关注度很少。从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写作非虚构作品的白俄罗斯女记者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以来,非虚构文学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
“而在中国,非虚构文学作品主要是以报告文学形式出现,讲究纪实。”何建明介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报告文学的作品内容也反映着我国的崛起和发展之路。”
何建明认为,与其说诺贝尔文学奖关注的是自己,倒不如说是关注中国。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而诺贝尔文学奖将这一伟大成就纳入文学判断和价值当中,意义非常重要!”何建明坚定地说到。
何建明是当今中国文坛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的作品扎根中国土壤,书写的是时代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和命题,具备了世界性的影响力。
比如,他写的《国家》被改成电影《战狼2》,他的《根本利益》、《浦东史诗》、《大桥》等作品,都在中国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而这些作品,近年来,也渐渐被国外读者及文学界关注。
“中国40年来的巨变是其他国家作家所不能感受到的,因此,我们完全有信心创作出一部又一部高质量的报告文学作品。”何建明表示。
何建明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在文学史上拥有一席之地。而诺贝尔文学奖制定的标准不一定适用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关注了,我很开心,如果没有获奖,我也不会难过,还是平常心最好。”
苏州是生命的出发点,苏州之美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或许是年纪大了,也或许是对故乡的那份与生俱来的眷恋,近两年来,何建明每隔几个月都会从北京回苏州看看。
“故乡是生命的出发点,站在家乡的土地上,呼吸着她的气息,心中就会有特别的情感波澜的泛动,文学的感觉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10年前,何建明创作的《我的天堂·苏州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一书,就是来自现实苏州的文学报告,密集而动情地书写了苏州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深刻变化。
提起苏州,很多人会想起“小桥流水”,而在何建明看来,苏州的水,仅仅用“小”是远不能涵盖的。“奔腾不息的长江、胸怀宽阔的太湖,再有就是小河流水,以及一块块的水塘,这些都是苏州人精神的代表。”何建明说。
“世界上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跟生命的起源点有关系,我们也是这样。苏州之美是我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将在瑞典时间10月10日下午1点钟揭晓。哪位作家能够获此殊荣?正如何建明那样,抱着一颗“平常心”,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