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本期最美劳动者:姜湦焘(地下管线管理督查人员)
推荐单位:苏州市地下管线管理所
从业时间:9年
地下管线,被称为城市的“血脉”。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却承担着每天为城市正常运行输送能量的重任。对于普通市民而言,纵横交错的地下脉络难见真容、非常神秘,但姜湦焘不仅每天与它们相伴,还摸透了各类管线的“脾气”,更懂得如何守护它们的健康与活力。
门外汉练成行家里手
一年摸清城市“脉络”
九年前初入市政管线行业,姜湦焘和所有新手一样,两眼一抹黑。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他熟悉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却对埋在地下的“道路”一头雾水。
“将勤补拙,不会才要抓紧学。这句话我在入行之初,每天都要对自己说一遍。”姜湦焘不断自加压力,每天跟着师傅,从最基础的管线开挖查勘学起。当时将他“领进门”的唐力伟还记得,提升了现场查勘的效率和质量,不用上路的时候,单位专门打造的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就是每天与姜湦焘为伴的“智能宝库”。他耐住了学习的枯燥、乏味,在一遍又一遍对管线分布路径和繁杂数据的查阅和对实际查勘现状的对照分析中,这个门外汉用一年时间,将自己练成了行家里手,把市区主干道数千公里“地下脉络”摸得“门清”,不仅将开挖查勘工作做得驾轻就熟,还研究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高效工作办法。
为保安全有序运行
他守着管线跨新年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这句话听起来老套,却是姜湦焘的真实写照。因为这十个字的承诺,他踏遍了市区的大街小巷,守护着“城市生命线”的安全、有序运行。
2011年12月31日,姜湦焘度过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跨年夜。那是干将路综合整治全线通车的日子,天还没亮,接到一通反映“在干将路太平桥旁有大量蒸汽冒出”的电话后,他没顾上吃早饭,就第一个飞奔到了现场。当时,驳岸旁的绿地里已“云雾缭绕”,在整治一新的道路中格外刺眼。经过现场查勘,姜湦焘确认冒着气的是原苏州热电厂所属的一根中压热力管,承担着附近两家医院的热力供应任务。由于该段管线埋设时间较长,外套管腐蚀加上护城河水位升高,导致其中的水汽喷发而出。如果不做处理,将对正常热力供应造成阻碍,也让市民夜游干将路的体验大打折扣。
他紧急联系苏州热电厂、华能热电厂的技术人员联合“会诊”,制定抢修方案。从如何在不影响现场绿化植被的基础上多点位施工,到怎样精细排查腐蚀泄漏点,经过长达数小时的实地勘察、图纸比对和反复论证,终于定下了最妥善的作业方案,在下班前完成了抢修任务。
施工人员纷纷打道回府,唯一留在现场值守到深夜的人也是姜湦焘。在确保管道不会再出现意外状况后,姜湦焘才踏着新年的钟声离去。
师傅“干好本职工作”这句叮嘱一直印在姜湦焘脑中,工作多年,他也以更高的标准,将这句话落于行动。
因为一句百姓请求
他简化了整套流程
2014年,姜湦焘被派驻到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依然没有脱离地下管线管理的本行,且更加讲求便民高效。整整730天面向市民的窗口服务工作,姜湦焘化解了上百件群众心头的难事。
那是春节后的一天上午,一对年过七旬的夫妇互相搀扶着来到窗口,老人说:“咱们想新装一个自来水表,但按照正常流程,在各窗口来来回回就要跑5次,实在费劲。小伙子你帮忙想想办法。”当天,姜湦焘就结合现场查勘经验,向中心窗口和市管线所提出了简化小口径给水管道开挖的设想,并积极跟踪流程优化工作的推进情况。通过各部门前期调研和可行性分析,新流程很快敲定,通过建立内部流转系统实现了办件的数字化传递,申请人只需到行政中心一次性缴纳道路修复费用即可。他也将这一流程优化的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老人,换来了一句饱含深情的“多亏你了”。对于姜湦焘来说,群众的每一句请求,都是对他的郑重托付。他用积极作为,清除了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路上的每一粒“绊脚石”。
创新组建“微修”分队
为千座无主井盖找“保姆”
回归市管线所,姜湦焘成为新成立的督查科中一员。面对既熟悉又陌生的新任务,作为督查科副科长的他,把工作日从一周五天过成了一周七天,以耐心和责任心妥善处置了6997件各类投诉。
其间,姜湦焘探索新机制,建立井盖“微修”分队,近千座无主井盖得到了修复和定期养护,积极参与市区道路检查井整治,让困扰城市已久的“吃人”井盖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督查各项安全文明措施落实情况,他绝不含糊,“白+黑”连轴转,责任区内每一处施工现场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他还主动牵头,为管线权属单位搭建管线安全与保护交流平台,实现了各管线单位间巡查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开放共享,并依托该平台发现和解决了173个各类管线隐患问题。(苏报融媒记者 肖辛/文 倪黎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