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马来西亚传来喜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奖颁给了苏州。这是苏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由政府间国际组织颁发的最高奖项。
这项由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组织实施并申报的“苏州园林可园修复项目”,获得国际社会充分认可,它也为苏州园林赢得了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类大奖。这是继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在苏州设立分中心、持续举办亚太地区古建筑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以后,苏州为推动亚太地区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作出的新贡献。这个首奖,将苏州园林修缮保护、苏州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可园的修缮保护,展现了传统与当代的完美结合
南望沧浪之水,西临文庙府学,可园,这座苏州现存唯一的书院园林,在有108个成员的苏州园林“百园之城”大家庭中,显现出独具特色的一面。它的特色,在于书院园林的特殊功能,和“沧浪亭、文庙、书院”所形成的历史胜景。而可园的修缮保护也正是从这里着手的。
可园始建于五代,它作为书院园林的历史自清嘉庆年间开始,正谊书院、学古堂、藏书楼等具有书院特性的建筑相继建成,后虽遭兵火毁损、再复建,始终“桃杏梅李天下传”,是学术大家会集交流、碰撞思想火花之所。延续至近现代,园内建筑年久失修,荷池梅树陆续枯死,如何恢复“梅林书楼相互掩映,荷叶清风相伴拂来”的可园,成为修缮保护的重点。
对于可园的修缮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审专家认为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景观保护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尤其是利用传统和当代技术与材料的结合,恢复植物景观,修复诸如石桥等传统特色构筑物,取得了园林内自然元素和建造元素间的平衡。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遗产监管处处长钱宇澄告诉记者,《威尼斯宪章》《佛罗伦萨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和文化遗产保护“5C”战略目标的要求很高,“国内文物修复重要的一条就是‘修旧如旧’,国际要求更加严格,不仅要求‘修旧如旧’,还要说明如何做到及做到这一点的科学过程,详细到每个环节。而可园修复项目把真实性、完整性放在第一位,完全遵循了不改变文物原状、真实性和安全有效的原则。”
重现书院胜景的可园,为苏州再添新景。13座大小建筑,在大量翻阅历史资料、实地测绘的基础上修缮完成,也突显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成就。走进可园,穿过圆拱门,小西湖风光旖旎,挹清堂、坐春舻等依湖而置,山石、水景、柳丝,俘获不少年轻粉丝。修复开放以来,昆曲实景演出、文人雅集、公益讲座等诸多文化活动在这里举办,再现苏州古代书院风貌,国际评审专家点评“可园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心,该保护项目不仅恢复了可园作为书院园林的内部和谐,而且保留了园林在苏式生活中的地位和传统。”
注重园林修缮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忆江南”
园林是苏州乃至江南最具标志性的意象之一,苏州也是世界上拥有园林最多的城市。从1959年至2013年,全市保存较好的园林从90余处到50多处,三次园林普查让主管部门意识到苏州园林损毁的严重性和亟待全面保护、分类保护的迫切性。2015年至2018年,“苏州园林寻访活动”在全市展开,园林主管部门会同市规划、文物、住建等部门和科研单位,通过现场踏勘、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策的程序,先后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对外公布4批108处园林,重点将散落在社会上的园林逐步纳入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轨道,苏州重现“百园之城”的盛景。同时,也拉开新一轮修缮保护的大幕。
修缮保护是留住园林记忆的抓手,它也留住了一座城市的独特记忆,绘制出一幅现代版的姑苏繁华图。钱宇澄告诉记者,《苏州园林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后,园林主管部门结合园林的保护现状、文献依据、修复计划等因素,按照近、中、长期目标,分解任务、落实任务,开始积极探索、实践“全面保护、修复保护、遗址保护”的分类保护模式。“在‘苏州园林修复三年行动计划’中,要实施11处重点园林的修复及遗址保护,比如修缮完成并陆续开放的可园、柴园、明轩实样、慕园和唐寅故居,还在修复中的有遂园、墨园、詹氏花园、南半园、塔影园和寒山别业。”
仍在修复中的塔影园项目,位于虎丘景区东南隅。它将融合两座塔影园“文氏塔影园”和“蒋氏塔影园”不同时期的亮点,汇成浮苍阁、随鸥亭、塔影桥等塔影园八景,形成三大建筑群,建设内容包括恢复塔影园景区本体景观、新建苏州历史文化陈列馆、修缮李鸿章祠堂保留建筑群,再现塔影园布局简练疏朗、风格质朴自然的风貌。塔影园修缮完成后,不仅能让游客观赏到塔影盛景,同时还将提升山塘街及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周边区域的品质,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钱宇澄说,无论是塔影园的修复,还是墨园、南半园的修复,甚至是难度最大的寒山别业遗址的修复,都是为了让更多的园林流芳于世,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忆江南”。
突出活化利用,当代私家园林也向社会开放
如果说,修缮保护是为了留住园林记忆,那么开放利用则是为了服务当代。就在前几天,第五批《苏州园林名录》编制征集工作已通过专家论证,不久将又有一批散落在民间的园林“遗珠”收录其中。
2015年至今,苏州对外公布四批《苏州园林名录》,共收录108座园林,其中有20座属于私人所有,并有9座私人所有的园林已免费向公众开放。这些园林成为苏州建设“百园之城”过程中一道新的风景。
通过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提供的资料发现,分散在社会上的苏州园林,因历史延革原因,产权、管理权、使用权不一,有的是企事业单位在使用,也有的属于私人。被纳入《苏州园林名录》的私人所有的园林中,大多是由园主自主出资修复、建造而成。分为两类,一类是园主购置土地后,沿用传统的古典园林营造技艺,新建的既具传统苏州园林风格、又有时代特点的当代园林;另一类是园主以遭到破坏的历史园林遗址为蓝本,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修复重建,保留了历史原貌的园林。与国有单位管理的园林相比,私人所有的园林特殊情况较多,惠民共享难度很大。“保护传承苏州园林,让园林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各色园林的百花齐放,除了古典园林,现代私家园林也应该成为园林文化‘取景框’。”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调研员周祺林表示,苏州积极鼓励私人所有的园林申请进入《苏州园林名录》并对外开放,实现群体性保护、传承、永续利用。通过持续开展园林的保护修复,以园林人工山水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同时,开放共享、活化利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文化休闲空间,也为苏州园林传统营造技艺、苏州传统手工艺等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空间,保护了苏州的城市文脉和古城特色。
“争取在未来三年内,园林的修复率和开放率超过90%。”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局长陈大林向记者表示,他们始终坚持“传统与创新发展并重、修复保护与活化利用并重、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并重”的基本原则,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天堂苏州·百园之城”的实施意见》,不断强化园林的修复、管理和开放,以公布和保护名录为重点,大力推进“天堂苏州·百园之城”举措落地并取得实效,把园林保护利用作为文化惠民的实事项目,在保护城市遗产资源的同时,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苏报记者 张丫 苏报通讯员 毛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