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管有明 通讯员 李兰)日前,苏派鸟笼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颜虎金完成了两款小叶紫檀木鸟笼的制作。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两款小叶紫檀木鸟笼沿袭了苏派鸟笼的特点,形状像官印,同时又有别于之前制作的绣眼笼。它不仅用料考究,采用上等的小叶紫檀木材料,而且造型小巧精致,长度、宽度和高度均为10厘米,别有一番苏州文雅秀气、高雅大方的韵味。据悉,这也是颜虎金首次制作这种观赏型的“迷你”小叶紫檀木鸟笼,主要用于传承苏派鸟笼技艺。据悉,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于10月18日举行,颜虎金受邀参加,他带着自己制作的这两款苏派鸟笼,参加“鸟笼文化艺术论坛”,并与全国同行交流技艺。
颜虎金今年已83岁,制作这两款绣眼笼耗时一个多月。据悉,他制作鸟笼已经有50多年。10多年前,他开始改做收藏型鸟笼。砖瓦工人出身的他,做鸟笼属于半路出家。但凭借刻苦钻研精神,他渐渐领悟了苏式鸟笼的精髓,创造了“虎”字笼,并成功仿制出失传两百多年的清代“冰梅顶绣眼笼”。近年来,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福”“禄”“寿”“喜”“财”中得到了启示,推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典故、富有苏式文化特色的南笼精品,成为苏派鸟笼制作的代表人物。
目前,苏派鸟笼技艺已成为省级非遗传承项目。颜虎金作为苏派鸟笼制作的代表人物,不仅一直在创新制作,还在传授技艺。除了苏州本地,他在浙江临安、安徽歙县等多地农村还有徒弟百余人。他说,鸟笼本是观赏鸟活动与栖息的地方,在明清时期为迎合皇帝、王公贵族的需要,各类能工巧匠云集而至,制作出较高技艺水平的鸟笼。“鸟笼虽小,但却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文化的弘扬。在小小鸟笼上,要如何展现中华文化、展示苏式韵味。”他表示,要把苏州园林、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灯题材刻在鸟笼上,作为成套、成系列的作品呈现给大家。“今年春天,我开始有做‘小’鸟笼的想法了。主要是希望通过文化站的平台进行对外展示,让更多的人知道苏派鸟笼的技艺。”
此外,他已跟自己所在的吴门桥街道和梅亭社区提出,计划招收一批残疾人作为徒弟。同时,他还准备组织残疾人鸟笼技艺培训班,把苏派鸟笼制作的技艺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用双手编织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