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和田玉原材料,需要经过开料、设计、下料、定型、打磨抛光、过蜡六道工序,才能展现出玉石的精美,不断地琢磨中成为艺术品。玉声清越,玉色纯粹,勾得人前赴后继地往上扑,想要勾勒出独属于它的美。
钱建良出生于1974年,苏州市工艺美术师,苏州玉雕吴中区非遗传承人,中国玉雕高级技师,江苏省玉石雕刻大师,中国青年玉(石)雕艺术家,苏州市吴中区文化产业重点人才,江苏省珠宝首饰行业协会常务理事,苏州市光福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
说起学艺的经历,还是挺特别的。那时候钱建良还是个初中生,一次在操场上打球,听到有一阵沙沙声,循声找过去, 眼见几位老师傅在一笔一划地细细雕琢着什么。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经过老师傅的雕刻,就好像“活了”一般,钱建良好奇又惊喜。
带着这份好奇心和莫名而来的喜爱,18岁那年,毕业后的钱建良在家人的牵线搭桥下,在一个同样从事玉雕的亲戚那儿,开始当学徒,进行玉雕学习。
有天分,能吃苦,只用了5年时间,钱建良就拥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1997年,顺利出师。同年,他开设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良缘玉雕刻工作室。
“良”取名字中的一字,有优良的意思,就是可能比优差一点是良好,以此勉励自己还有一个上升的台阶。至于缘分,他觉得,识玉买玉赏玉都讲究个缘分,美玉遇到有缘人才能被珍藏被珍爱。而那一年,也正是钱建良与自己的夫人喜结良缘的年份。
2009年,钱建良的良缘玉雕有了一个“小弟”——彩韵美石创意坊。“彩韵美石”的名字同样富有文采和深意。据钱建良说,“彩”取自夫人的名字,也表示五彩缤纷,有着种类丰富的意思;而“韵”则是有节奏,一步一个脚印的意思。
两者在工艺和技法上是一样的,主要是用料上的差异。良缘玉雕专注于和田籽玉的雕琢,而彩韵美石创意坊则多选用青金、绿松、琥珀等各式各样的材质,价格上也更亲民一些。
鉴于玉石易碎的特性,加上石质的不可修复性,玉石雕刻必须十分专注,小心翼翼,容不得半点马虎,如果稍有不慎,刀下重了一点点、或是偏了一点点,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玉雕正如水墨画一般,落笔无悔,是一项在“刀尖上走路”的技艺。
钱建良不走寻常路,设计雕刻了不少“借病发挥”的作品,这种设计、加工时的挑战性可比一般玉石作品要大得多,堪称化腐朽为神奇。他认为,利用“小瑕疵”塑造作品是对自己创新能力的一场检验。
面对今天的市场,钱建良说,不忘初心,抱着一种“再出发”的心态开始新一阶段的创作,是当下的关键所在。所以,尽管自己在别人看来已经是带了不少徒弟的老师傅了,他的日常时间始终为学习深造留了一块地方。
到苏州工艺美院学习,他学到了高校专家学者的经验理论;去参加清华美院举办的高级研修班和国家艺术基金“苏作”传承与创新班,他的洞察力和作品的思想性也有了新的跨越……
同时,他还不忘将自己的所见所想都和徒弟们分享,在不断地交流中让思维保持活力。
钱建良意识到,整个市场上,玉雕工作室和工坊的作品,相似度太高,彼此之间多有雷同。立足于自己的特色,主打区别化的精品才是发展的关键。
他说:“我现在的作品,主要就是以香囊和文房类作品为主,带着文人气息的作品居多。香囊自古是文人雅士佩戴的挂饰,它包含了膛艺、圆雕、浮雕、镂雕等好几种高难度技艺。我想要在形制和工艺上更加挖掘它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苏作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更好的利用我们现有的技艺,让苏州玉雕工艺后继有人,让这个行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平日里,钱建良会穿一件干净的白衬衣,戴着眼镜,梳着一丝不苟的头发,就像他整日接触的和田玉一样,温润谦恭。
他会时常走到外面,穿梭于各色大街小巷,拿着一块画板,边看边画,走走停停。桥梁、翘檐、小桥流水……这些都是他的灵感源泉。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下,设计稿越堆越高,能雕刻出如此众多的精美玉雕作品也就不奇怪了。
20多年间,钱建良于夜色下雕琢,打湿了三千心田。提一壶清茶,洇开点点清愁,将栖居在心里的愿景,沁染成玉石的模样。(苏报融媒记者 范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