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亭林园中,有一辆上世纪90年代初就摆放在公园中的装甲车。游人走到这里常会猜测,有人说是解放军淘汰的退役装备,有人说是影视剧组留下来的道具……
为一探究竟,记者前往亭林园,一睹该车真容,并从上海军迷王笑梦那里了解到有关这辆装甲车背后的故事。
昆山亭林园内展示的WZ522-1第二轮样车。记者 吴涛 摄
装甲车只剩外壳
尾部螺旋桨有点特别
亭林园原为马鞍山公园,1936年为纪念昆山籍爱国思想家顾炎武,遂以其号改名“亭林公园”,2000年改称亭林园。从大门进园后向西走不到100米,就能看到这辆装甲车的展示区。
公园刚刚进行过改造,这辆装甲车周围被围上了铁栅栏。记者看到,该车为8×8轮式结构,车长六七米,车体很宽,车头尖锐,驾驶室正面装甲倾角很大。车身两侧各有5组潜望镜和射击孔。遗憾的是,除了拥有装甲防护的车体还较为完整外,车窗挡风玻璃、车顶舱盖早已不知去向。从空荡荡的车窗向内望去,车内隔断、发动机等金属部件已经完全锈蚀。车厢内一片狼藉,乘员座椅全部不知去向,只剩下一个方向盘和仪表台,整辆车几乎成了个空壳。走到车后,记者发现,这辆装甲车尾部两侧下方各装有一个四叶螺旋桨,设计非常特别。
从整车造型和工艺水平看,这辆装甲车不像是影视公司制造的道具车。
“二四会战”试验样车
水陆两栖、轮履合一
这辆装甲车到底是何“神圣”?记者采访了资深军迷——来自上海的王笑梦。
在亭林公园改造前,王笑梦曾多次前来参观这辆装甲车,并进入车内观察。回到家后,又查阅了不少资料,对这辆装甲车有一定的研究。他告诉记者,多年前,为加强国防教育,园方在原有儿童乐园基础上新辟出国防教育园,在军地各方支持下获得不少展品,这辆装甲车也是其中之一。“但它既不是军方正式列装的装备,也不是什么影视道具,而是诞生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军工部门研制坦克装甲车辆的著名‘二四会战’中,是WZ522-1型8×8轮式装甲输送车第二轮样车,全国仅此一台,非常珍贵。”
王笑梦说,1969年中苏发生边境冲突后,为了加强战备,中央军委批准兵工系统展开“二四会战”,WZ522-1轮式装甲车是会战中研制的重点型号。1970年9月,第一轮样车问世,1971年进行寒区试车,其后根据试车情况进行第二轮样车研制,并完成各类试验。“它可以说是国产轮式装甲输送车的典型代表,是沟通国产早期轮式装甲输送车和现代轮式装甲输送车的桥梁,更是现代中国八轮装甲车的‘鼻祖’。”
王笑梦告诉记者,该车外形和苏制BTR-60装甲车很像。透过车窗,还能看见残破的发动机上刻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这样颇具时代特点的字样。
关于记者见到的车尾两个四叶螺旋桨,王笑梦带着记者来到装甲车的侧面,指着车上一处铁钩说:“这是遗留下来的防浪板支架,防浪板搭配车尾的螺旋桨,可以保障装甲车在水中浮渡。大倾角的正面设计,除了抵挡弹药,还有利于渡江渡河。你看这辆装甲车的造型像不像一只大船!”
同时,这辆车另一大绝技是,车的轮胎带有可拆卸锯齿,这意味着它可以“轮履合一”,平时当成轮式装甲车,必要时还可装上橡胶履带,作为履带车辆越野。“这样的设计,在当时世界上的坦克装甲车辆工艺设计中也属于比较先进前卫的,这是中国军工人的骄傲!”王笑梦自豪地说。
辗转千里隐居昆山
军工史标志值得珍视
由于当时部队对轮式装甲车的需求不太急迫,相关研制工作最终停止,这种装甲车最终没能定型列装,只停留在样车阶段,闲置在北京装甲兵某研究所。
那么,这辆装甲车又是怎么从北京南下,落户昆山的呢?
王笑梦说,根据《亭林园志》记载,上世纪90年代初,为加强国防教育,亭林公园要在原有儿童乐园基础上新辟出国防教育园,这获得了军方的支持。这辆装甲车,就是由装甲兵部队首长诸敏鼎力相助,经过部队有关方面批准交接给昆山,并于1991年10月30日委托部队用专列运达。
“诸敏是一位老革命,他在抗战时期曾任中共苏南淀山湖工委书记,后来是我军坦克装甲车辆研制领域的老领导。应该说,我们今天能看到这辆样车,他的牵线搭桥非常重要。遗憾的是,他在1999年已经去世了。”王笑梦遗憾地说,“如果还能采访到他,那就更好了!”
“我觉得,WZ522-1第二轮样车作为我国第二轮轮式装甲输送车研制工作中承上启下的代表性产品,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虽然由于岁月久远,加上送到地方后缺乏保养,很多零件都丢失了,目前整车状态很一般。但在军迷看来,如今依旧能零距离接触这样的‘军工遗珍’还是比较幸运的。”王笑梦说。(记者 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