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湖山,天下常熟。
常熟之美,美在青山隽永,美在碧水柔美,更美在法润全城。
正如国家宪法日宣传教育活动的主题——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当前,常熟市以争创全国普法先进县市“七连冠”为抓手,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构建法治常熟、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工作布局,积极探索“订立规矩、重塑习惯、涵养法治”的基层依法治理模式,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助推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常熟,让法治有广度、有温度、有深度,用全域高“治”量赋能全面高质量。
学法普法“全城总动员”,冲刺全国先进县市“七连冠”
今年4月29日,在常熟市实验小学举行的税法公开课上,税务干部将“枯燥”的税法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日常生活的实例,向学生们普及税收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特别是一部动漫短片,抓住了学生们的眼球,讲透了“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常熟此举标志着税法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启动。
常熟是全国唯一的法治宣传教育“六连冠”县市。接连摘冠的“金钥匙”,就是创新。
当前,在冲刺全国普法先进县市“七连冠”的过程中,常熟不断放出创新大招,掀起了学法普法“全城总动员”的热潮。游客“打卡地”,普法“主阵地”。建成沙家浜“法与生活”互动体验馆,以“衣食住行”四大主题体现法治、生活、梦想的有机融合,彰显了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启动建设“虞山法治之旅”,将法治元素嵌入虞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开展全生命周期法治宣传。
增添普法“帮手”,打造虞山篆刻、董浜灯谜、古里山歌、碧溪诗词等“一镇一品”法治文化特色品牌,编纂出版全国首部普法志书《常熟市普法志》。扩大普法“伙伴”,构建东南实验小学网络安全、古里中学交通安全等“一校一特色”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今年以来,常熟探索构建的“一个实践基地、一支宣传队伍、一套工作机制、一组普执品牌”四位一体运作方式,更被誉为普法“秘笈”—— 建设一个实践基地,在琴川街道综合执法局建设“谁执法谁普法”实践基地,以法律解读+案例剖析形式开展部门法治宣传。 打造一支宣传队伍,对内以“集中培训+跟班式培训+阶段性自学”的形式,提升执法人员法律素质;对外,使全体执法员成为宣传员,在执法过程中开展普法宣传。 建立一套工作机制,健全事前预警告知、事中执法宣传、事后学法评价工作机制,将普法纳入执法全过程。 打造一组普执品牌,常熟市税务局实行重大税务案件“听辩式审理”、该市海事局开展“全景镜头”执法、该市城管局采取“非现场执法+信用联动惩戒”,扩大了“法治宣传+综合执法”影响力。
深化改革补短板树样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
今年11月5日,常熟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新亮相,集多项司法行政职能于一体,为广大群众提供“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每天安排局机关干部、公证员和律师值班。目前,中心每天咨询量达七八十件。
常熟市副市长吴建伟说:“我们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一直是短板。今年,我们深化改革,以机构重组为契机,从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着手,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建设,形成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惠民升级版。”
近年来,常熟市司法局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科学布局、均衡配置和优化整合,逐步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以及热线、网络平台。
接地气,赢点赞。以乡镇司法所为依托,在辛庄镇、碧溪新区设立公证服务联络点,每周三、五调派人员现场办公,指导开展依法治理工作。今年6月19日,辛庄镇公证服务联络点启用当天,居民王燕君说:“听说在司法所能办理公证,就过来咨询要准备哪些材料。工作人员服务很到位,下次过来就能办好公证。”
今年以来,常熟市司法局主动顺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个性化法律服务需求。在升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精耕细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常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吴军说:“我们将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工程,切实将公共法律服务做大做好做强,打造公共法律服务新样板。”
“以往申请人的姓名使用同音字或者不动产地址不明确等情况比较多,需要申请人到村委会等相关部门开具证明。”常熟市政务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窗口工作人员张晓远说,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以后,申请人无需去证明,只需书面承诺,同时愿意承担承诺不实的法律责任。行政机关会通过核查、网上信息互联互通等来审查。
常熟是省内率先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的唯一县级市,通过推进“减证便民”行动,强化试点工作与“一网通办”“证照分离”“信用监管”等改革措施衔接,发挥制度叠加效应,释放改革活力。
常熟司法行政部门还围绕个人、家庭、村居、社会四个层面,全面实施“法护人生”“法进家庭”“法润村居”“法伴你我”四大行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
精准提高制度供给质量,释放法治红利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6月,常熟市司法局牵头市场监督等5部门,发布江苏省内首份多领域《涉企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规定了96项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同时,《免罚清单》囊括了25项已下放至镇(街道)综合执法的行政处罚权。
今年11月,常熟市司法局又牵头该市水务局、住建局、资规局与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开展了第二批涉企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梳理编制工作,18项轻微违法行为列入免罚清单。
“免罚”并不等于“免责”。企业经营者首次轻微违法不予行政处罚或免予罚款处罚后,执法机关并不免除对于相关企业的诸如教育、警示、警告等措施,并责令其及时改正违法行为。
“免罚清单”带来了温馨的法治红利。常熟某公司在其网站上发布的宣传广告语,违反了广告法被举报。经查发现,当事人系首次违法,并在立案前已现场改正,违法行为持续时间较短,案发后积极配合办案机构调查,提供相关证据,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因此,职能部门对当事人不予行政处罚。
常熟市委副书记、市长焦亚飞说,我们在全省率先推广实施“免罚清单”,提高制度供给质量,促进政府监管职能从刚性监管向差异化监管、柔性监管、适度监管转变,向市场主体释放温情与善意,努力为企业打造良好、适宜的营商环境。
数据显示,《免罚清单》实施5个多月来,对33家企业的轻微违法行为给予不予行政处罚或免予罚款处罚,涉及环保、交通运输、广告、社保等领域。常熟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唐剑锋说,免罚机制的建立,改变了以往“以罚代管”“一罚了之”的监管模式,让企业及时改正违法行为,也不影响企业的信用信息,通过法治的制度保障使企业在宽松的环境下依法经营,健康发展。
一个个精准的制度供给,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绝招利器。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信用约束机制,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一网四库三平台”,对接公安、市监、环保等67个部门,归集入库299项公共信用数据,1356万条数据。构建房屋出租、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失信联动惩戒机制,将1万多名失信人员纳入“黑名单”,在信用评级、企业投资、银行贷款、个人信用消费等方面出“黄牌”、亮“红灯”。在全省首创政银企绿色金融共建机制,绿色金融融入企业信用评价,发放121.21亿元绿色信贷,激发企业环保自觉。
常熟市委书记周勤第说,在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引下,常熟将勇于担当、敢于作为,进一步完善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市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法治政府示范创建,优化法治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