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张帅
智能制造是世界制造业发展大趋势,也是中国制造业构筑竞争新优势关键所在。
作为国内工业大市,近年来,苏州在智能制造领域成果丰硕,令人振奋:
——苏州涌现了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提供软硬件结合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实现了全球布局和全领域布局,能快速响应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中国“智造”、中国速度在全球“抢占C位”,甚至令德国制造企业也赞叹不已。
——在全国最早引入智能制造免费诊断模式,切入智能制造链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全市推广“千企技改升级”三年行动计划。
——2016年以来,苏州累计列入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等国家级专项22个,获得专项资金扶持4.4亿元;累计获得省级智能工厂8个、省级智能车间262个、省级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19家,数量均在江苏省位列第一。
更令人瞩目的是,苏州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坚持“政社企”联动,政府致力于创新政策营造生态,社会组织专注于提供服务支撑,企业定位于示范引领全面应用,形成了智能制造“苏州方案”,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12月3日,“智造中国”峰会首次在苏州召开,全面展示智能制造“苏州方案”。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汪香元介绍,苏州是中国制造快速崛起的一个缩影,国内制造业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凝心聚力,继续促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共谋中国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之路。
苏州智造规划解码
强化政策保障,智能制造示范效应明显
11月7日至8日,苏州市智能工厂现场评审小组对常熟市、高新区的申报企业进行了现场审核。几天后,评审结果出来了,苏州胜利精密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第一名。
更劲爆的消息是,11月19日下午,胜利精密的全资子公司富强科技公司工程师们交付完成德国企业在苏州定制的第8条智能自动化产线,对包括14台机械手、33台高精密CCD,以及6台激光焊接机等设备在内的17台单机进行了最后一遍调试,逐一打包,装车发货到德国巴伐利亚州洛德林根镇瓦特小镇。随着产线漂洋过海,苏州的客服调试工程师也相伴而行,到德国为企业客户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并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这家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究竟有着哪些过人之处?记者走进胜利精密位于浒墅关镇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真切感受到仿佛进入科幻电影的未来工业场景。
站在车间半空参观廊道上,记者俯瞰,偌大的车间没有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产线之间,一辆辆黄色的AGV自动运输车奔忙着,或装载着原材料或装载着成品。智能自动化生产线上,高精度加工设备不停歇地进行着生产,机器人则挥舞着“手臂”,将不同元件拼装在一起,整条生产线运作井然有序。
在智能车间里,MES系统自动采集数据,即使管理者不在现场,也能实现远程可视化。几十条CNC机加工线、自动打磨线和几百台国产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在各自忙碌着,从物料分配——上线生产——质量检测——仓储管理,整套生产流程全部由机器人完成。按照制造行业普遍标准,这样20条加工线可能需要250多人才能运行起来,而记者看到,在这个车间内,只需中央控制室3至4人,真正实现了“机器换人”。
随着苏州制造业智能化浪潮的推进,像胜利精密这样的龙头企业越来越多,智能制造工厂和车间也越来越多,今年仅申报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就达401个,占全省申报数量一半以上。
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苏州实施智能制造政策保障,支持企业申报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以及省级示范智能工厂(车间),培育和评选市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和车间。苏州市工信局充分发挥行业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实现“栽盆景”向“种苗圃”的转变,推动智能制造由“点上示范”转向“面上推广”。
围绕培育系统集成商和技术服务商、建立智能制造创新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打造智能制造生态环境等5个方面,苏州先后出台了加快建设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加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并注重总结实践经验、不断细化扶持政策,在苏州市级设计规划和政策激励的基础上,苏州所辖各市、区齐心发力,不断完善智能制造政策保障机制,加大智能制造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智能制造项目扶持资金,形成国家、省、市和县市(区)多层次智能制造资金保障体系,打通企业资金堵点,帮助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依托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开展行业、区域交流,完善政府、联盟、企业沟通机制,共同培育全社会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的最佳土壤。
苏州智造路径解码
免费诊断服务,撬动工业大市智能转型
智能制造并非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通过“人机协同”,以高效能提升实现产品向高端供给和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在国内,苏州最早引入智能制造免费诊断模式!”工信部电子五所华东分所吴良松告诉记者,“当时,我们受苏州政府部门的委托,花了很大精力,把质量诊断体系嫁接到智能制造领域,在苏州行之有效之后,很多城市来苏州学习取经,得到了推广应用。”
早在2015年下半年,苏州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企业智能车间改造提供一剂强心剂和顶层设计方案。工信部门委托工信部电子五所华东分所、海宝软件等三家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商支撑,开展智能车间诊断项目需求调研、可行性评估和实施方案制定。工信部电子五所华东分所项目研发和实施团队硕士以上占比超过72%,3年以上智能制造领域工作经验占比超过64%,是唯一连续三年苏州市政府指定的智能车间诊断服务商、智能工厂诊断服务商。
2016年以来,诊断服务机构通过深入企业工厂和车间,高标准开展现场咨询诊断服务,找准企业推进智能车间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痛点,全市参与智能车间、工厂诊断的项目的企业共647家,实现区域全覆盖、行业全覆盖、资本性质全覆盖,其中,苏州市重点产业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制造、纺织等企业占比超过60%。
收到政府部门的“大礼包”,企业兴趣被激发,开展智能制造的资源也不断被挖掘出来。3年来,诊断企业技改投入在车间诊断后年度较上一年平均投入增加65.14%,其中,智能装备投入较上一年平均增长47.72%,软件投入较上一年平均增长59.54%。企业智能化改造投资500多亿元,上岗应用工业机器人一万多台,40%诊断参与企业获得省级示范智能车间授牌。
通过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诊断项目,苏州正创新打造“政社企”智能制造推广模式——政府致力于政策引领营造生态,社会组织专注于服务引领提供支撑,企业定位于示范引领全面应用。
功到自然成,苏州以免费诊断项目为抓手,打通了智能制造推进体系。苏州市工信局智能制造处处长吴年康打个比喻说:“我们通过第三方机构提供免费诊断服务,就如同伸出了一支杠杆,在苏州各地不断撬起制造企业内生的转型升级资源!”
到2020年,苏州将为40家工厂、1000个车间提供免费诊断服务,目标是重点培育20家智能示范工厂和500个示范智能车间,推动企业不断完善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工信部电子五所华东分所智能制造事业部主任、苏州市智能车间诊断和智能工厂诊断项目负责人夏超博士说:“这几年,苏州制造业正在脱胎换骨,我们的目标是,帮助苏州保持全国智能制造最高水平!”
苏州智造生态解码
“智能+”深度融合,整合资源为产业链赋能
从鱼米之乡到工业大市,从制造立市到制造强市,苏州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步伐,70年间建成了基础雄厚、体系完善、装备精良、配套齐全、技术先进、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工业体系。
目前,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167个工业中类,489个工业小类,已经形成了以电子、化工、钢铁、电气机械、装备制造、纺织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无论是产业总量还是产业结构,苏州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正由大谋强开始新一轮布局。
“苏州企业不仅仅是把产品、设备、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卖到德国,还把软件MES系统卖到了德国,放在以往是无法想象的。”苏州企业家吴加富认为,这充分说明,苏州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逐步与全球最高水平对标追赶。
今年以来,市工信局引导企业加快智能化技术改造投资,开发和应用智能制造集成系统,提升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罗博特科、新美星、泽达兴邦等3家企业入选2019年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明志科技等8家企业入选江苏省首批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
在产业链转型升级的路上,苏州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努力构建良好的生态链。全市53家系统集成商和29家技术服务商入选市级第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和技术服务商名录。推动了全市30多家金融机构开展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的产品和服务;成立了博众凡赛斯学院、富纳智能制造学院等一批校企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学院;成立了苏州市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会员单位达300家,涵盖了“产、学、研、金、用”各领域单位。
苏州市工信局副局长蔡剑峰介绍,接下来,苏州智能制造领域还有几个方面需要着力完善:
一是持续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范式,推动传统行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加快企业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以“设施高度互联、系统高度互通、数据高度互享、业态高度互融”为目标,培育一批综合效益显著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二是进一步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攻关。围绕国产装备、国产数控系统、国产工业软件“新三国”的目标,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参与国家工业强基、重大短板装备突破工程,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力争在2020年培育一批产值过10亿元的优秀系统集成商龙头企业。
三是通过整合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商、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产融对接服务机构等多方资源,提供高端培训、供需对接、产融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补齐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缺口。依托融合发展中心的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综合服务,打造资源富集、创新活跃的智能制造服务生态。
苏州智能制造向纵深发展,折射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顽强拼搏的奋斗历程。一位来苏参加“智造中国”峰会的企业家为智能制造“苏州方案”感到振奋,告诉记者:“我衷心为苏州点赞,为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