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超 朱新国 / 圆桌观察员
人多的地方,就有新经济。
眼下,满大街人最多的是外卖小哥,平台经济火了。
美团、饿了么和饿了么星选所占的外卖平台市场份额分别为64.1%、25%和8.7%;而一家美团,线下骑手就有270万,饿了么蜂鸟配送的注册骑手则超过了300万。
270万+300万,浩浩荡荡的外卖大军,又“驼”出了新经济。
如果把全国的外卖小哥都“装”进一个App,那会是怎样一种盛况?
没有做不到。
不管你在哪里,只要注册登录、录像上传,就能“秒变”个体工商户,用工、找活、签合同、交社保,统统“一键”完成……昆山一家名为“好活”的互联网就业平台,正在把全国的外卖小哥妥妥地“装”进他们的App里。
“装”进外卖小哥的“好活”,产值由去年的1.34亿元飙升至目前的13亿元,纳税总额突破7000万元;预计今年底产值达20亿元,纳税将超1个亿。
故事还在继续。
“好活”平台上注册个体户的外卖小哥已经超过13万,这个数,是江苏全省前三季度新登记个体工商户数的1/9强,如今仍在以“一天一千”的速度增长。
“好活”,到底是个啥东东?“好活”的活里活外,又装着怎样的神奇?
杭州有“阿里”,昆山有“好活”
王名龙,湖南岳阳人,昆山190万外来人口之一。来到昆山打拼,33岁的王名龙选择了外卖骑手作为职业。工作暂时稳定后,他和在武汉打工的妻子商量,准备将女儿接过来和自己一块生活。一个简单的计划,却在“孩子入学”上卡了壳。
在昆山,王名龙无房无社保,按规定孩子只能入读私立学校,而如果在当地交社保,外来人员的身份和外卖骑手这一职业的特殊性,王名龙找不到正规途径去交社保,而且费用还相当高。
一个微信小程序,解了燃眉之急。
进入这个名为“好活”的平台,拿着身份证拍照,再对着镜头录段视频:我叫***,自愿注册个体工商户。一键上传,通过验证,你就成了一名个体工商户。想找什么工作、期望月薪多少等等,都可以经过“大数据”处理,与“好活”上的招聘企业精准匹配。
神奇的关键,在“招工与找活对接”之后——
以外卖为例,每送完一单外卖,外卖企业将佣金打给“好活”,小哥通过“好活”拿到快递费,“好活”则负责开具发票(一份增值税专用发票开给企业,一份增值税普通发票由“好活”协助外卖小哥开给平台)。由于外卖小哥已经是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商事主体),这样,外卖小哥就与外卖企业形成了正规的“商事合作关系”,一笔笔真实的业务和资金往来,让小哥们的自身权益得到更完善的保障。
灵活就业人员自身权益更有保障,关键在于“身份”的改变。
王名龙的女儿来昆山读书有了着落。同时被化解的,还有政府部门的一道“监管难题”。
好活上所有的人员、业务、资金、票据等,全部与政府部门实现“可视化”共享,原先游离于监管之外、“小而散”的灵活用工信息数据和税收情况,也将纳入监管范围,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现在,这一从合同、业务到资金、票据全流程的“合规”闭环,正由外卖快递扩展到网络直播、兼职白领等新兴职业人群。
杭州有阿里,昆山有好活。
凭借手中的绝活,“好活”经历了爆发式发展。有一组数据对比:深圳福田区86栋亿元大楼,2018年总纳税1211亿元,平均100平方米纳税173万元;好活科技从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总纳税6000余万元,平均100平方米纳税1393万元。
落户昆山,“好活”好些事
“行,那我们试试。”
这句话,至今让“好活”集团董事长朱江印象深刻。说话的是昆山市市场监管局的一位领导,而当时,朱江刚刚带着“好活”科技跑完北京、深圳,正在为项目落地犯难。
也因为有了这句话,2017年,好活科技落户昆山高新区,2018年9月正式运营,2019年10月,“好活”集团总部入驻昆山。而到2020年,“好活”产值剑指百亿。
“永远不要对企业说不行,要说怎么行。”
话虽这么说,刚开始接触“好活”时,昆山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应忠伟的心里却一直犯嘀咕:“这怎么能行?”
“好活”最初的运行设想,是由平台直接向注册者发放营业执照。“发放营业执照和认定个体工商户,本身是行政许可法规定的一种国家权力。平台直接发放营业执照,性质就变了,肯定是行不通的。”
不过,在多次现场调研、与“好活”充分沟通说明情况后,应忠伟又在想,这么一个好“活”,怎样才能把它接下来?
做成“好活”,首先要解决“个体工商户一键注册”。商事制度改革以后,工商注册已经实现了全程电子化登记,能不能将官方的电子化登记与“好活”平台进行对接呢?经过专题研究后,“好活”平台与市场监管局的全程电子化登记平台成功进行了数据对接和业务交换,这样,一键注册通道就被打通了。
执照发放权还是在市场监管局手里,“好活”平台负责前端受理和审批后推送。在合法合规的同时,个体工商户注册多了一个更便捷也更广泛的在线通道。
对企业不说不行,想办法告诉企业,这样就行。
顺着这一思路,个体工商户集群登记、软件对接、批量年报系统等一个个“好活”难题,都一一得到解决。从2017年7月政企对接,到2018年5月上线运行,如今的“好活”平台已经从注册延伸到了协同监管,政府平台、企业平台和公共平台“三合一”效应日益增强。
数据共享里的“政府勇气”
10个月,昆山做出了一个“好活”。
“好活”全国大数据监控实时滚动更新。
2018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了平台经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就要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
应运而生的“好活”,因为“新”,所有的模式运作必须现学现通,而且问题有很多不确定性,昆山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王平向“苏州圆桌”(微信号ID:suzhouyuanzhuo)坦言,接“活”之初,压力不小。
在“好活”上注册个体户,目前要经过三步认证:一是“身份证”通过公安系统核对,二是视频录制“表达真实意愿”,三是银行卡认证。区块链技术也作为试点被运用其中。每一个注册者提供的材料,包括身份证、录音视频都必须是真实的,区块链会将所有资料进行固定,做到无法篡改和“极高识别度”。
除了技术,昆山市市场监管局一班人的真正压力是“服务”——把政府部门的数据与一个企业平台共享,你说有没有压力?
今年11月,“互联网+大数据”政企协同监管平台在“好活”正式上线。该平台打通了政府职能部门数据接口,将信息分门别类共享给相关部门,政企协同治理,实现“事中事后监管”。
政企协同,重点在于数据共享,相关数据在平台上归集、分析,最后建立数据模型,这其中就包括政府部门的数据开放。
圆桌观察员了解到,这一协同监管平台,已经接入市场监管和税务两个部门的数据,平台架构基本完成。“因为平台上的每一笔业务都是真实的,所以通过工商户登记信息与税务信息的比对,就可以发现问题。我们要确保的是,提供的数据不能篡改。”王平说。
根据协同监管的实际需要,政企共享的数据种类和数据范围将“开大”,目标是打破部门之间信息壁垒和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精准供给。下一步,“好活”还会是一个试验田。
协同监管平台是一项技术活,但共享决策的背后是“一根筋”:再难啃也要啃下来。昆山市市监局起头,公安、税务、银行、人社、保险等合力,政府部门能做的,都做到了极致。
政府集成效应里的决策效益,显而易见。
放管服里的“昆山道道”
企业花钱少,创客赚钱多,政府管得了。
一句话,点出了昆山“好活”的门道。而类似“亲商、安商、富商”的“苏州好活”,还有多少?
以“招商护商”理念,实践苏州政务服务的便捷高效。
上海华二昆山学校项目,从拿地到开工,不到3个月,如今学校举办招生会,明年开学;澜起科技、之奇美二期等60个工业和重点实事工程项目,专绘“作战图”梳理跟踪。
贯穿于工商注册和事项审批各个环节的“招商护商”理念,也实践着政务服务的便捷高效。企业开办1个工作日完成、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完成、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30个工作日办好——简称“1330”的不见面审批制度,正以精简环节、精简时间、精简费用、增加透明度为抓手,打出“昆山服务”“苏州服务”的新品牌。
“既然企业来了,点子不错,那就实打实地支持,就一步一步帮助它解决困难、把事干成。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考虑。”昆山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吴忠说。
2013年底,昆山市场主体为11.8万户,2014年1月1日,全国启动商事制度改革。截至今年10月份,昆山的市场主体已经超过45万户,与此对应的,昆山市场监管窗口依然是24个服务人员,人力没有增加。
只有一流的服务,只有不断地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才能让世界资本看好中国的时候,首选苏州。
昆山的“放管服”,深藏着政府官员“读懂”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功力和能力。
主动作为、靠前服务,杜绝“办法少、事难成”;以效率更高、政策更准、回应更快的目标和要求,构建“清”上加“亲”的良好政商交往模式;确保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的回音,始终大于企业对困难问题诉求的呼声,“呼声”就要唤来“应声”。
一个昆山“好活”,好“活”不少;
日复一日的“苏州好活”,又何止“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