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致力于创新政策营造生态,社会组织专注于提供服务支撑,企业定位于示范引领全面应用。
单一产品大规模生产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小批量、多品种才是未来的大方向。与此相对应,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这也是中国制造业构筑竞争新优势关键所在。
智能制造的标准应怎么制定、行业生态建设该如何开展、智能制造有哪些新模式可供应用?围绕智能制造的种种热点问题,前天在苏州举行的2019智造中国峰会,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广泛研讨。其中,智能制造的“苏州方案”成高频热词。
智能制造的“苏州方案”之所以备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苏州是传统制造业的重镇,在国内具有样本意义;另一方面则是“苏州制造”在向“苏州智造”转型升级过程中,由点及面,已取得明显的成效,“苏州智造”的规模效应正在日益体现。
对于苏州的传统制造业来说,向智能制造转型,本质上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因为,智能制造顺应的是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大趋势。相对于“刚性生产”,现代的柔性生产满足了“多样化、小规模、周期可控”的特点,企业为适应市场变化和应对市场竞争,将微电子学、计算机和系统工程等技术有机结合,通过制造技术、系统结构、管理模式、人员组织等改革,按需及时调整自身的生产工序和工艺弹性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更符合现代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换线频繁的订单需求特征。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数控机床和计算机的发展,柔性化生产为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时间优势和成本优势,在世界范围让部分领先企业能够将具备价格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快速送入市场。
推动“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转型,企业有意愿、产业有需求、社会有共识,政府做什么、怎么做?智能制造“苏州方案”的最大看点就在于,通过“六个一”在苏州全市各地营造好了一种智能制造的创新生态。而且,政府的归政府、社会的归社会、市场的归市场,政府致力于创新政策营造生态,社会组织专注于提供服务支撑,企业定位于示范引领全面应用。
智能制造如何实现“栽盆景”向“种苗圃”的转变?关键在于政府的引导与推动。近年来,苏州围绕培育系统集成商和技术服务商、建立智能制造创新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打造智能制造生态环境等5个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行业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推动智能制造由“点上示范”转向“面上推广”。早在2016年,苏州高新区的40家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年销售额就超200亿元;2016年以来,苏州累计列入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等国家级专项22个,获得专项资金扶持4.4亿元;累计获得省级智能工厂8个、省级智能车间262个、省级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19家,数量均在江苏省位列第一;苏州富强科技有限公司向德国制造输出“智慧车间”,更是成为一大新闻。
“探索新模式、点燃新引擎、开启新时代”,2019智造中国峰会的主题,十分契合“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转型升级的现实方向。(苏报评论员 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