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水东流去,朝起渔船江上聚。日暮江水空手归,只缘滥捕已无鱼。”一首看似讽刺的打油诗,却道尽了长江流域目前水生生物资源危机:鱼类种群数量大幅减少,长江已经陷入“无鱼”可捕阶段。
(长江苏州段太仓港)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经济带是“一带一路”的主要交汇地带。历史上生物资源那么丰富的长江,竟然会走到无鱼可捕的地步。我们拿什么来保护我们的长江?
昨天(12月6日),苏州市渔政在太仓港陆续向长江放流143.3万尾鱼苗,总重119955公斤!此外,苏州将在2020年1月1日0时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实行10年禁捕。
苏州市渔政监督支队支队长鲍金友宣布增殖放流活动开始,并和志愿者们一起,拆开一袋袋塑料袋,轻轻向下倾倒。
一条条鱼儿跃入滚滚长江,眨眼间不见了踪影。这些生命力旺盛的鱼苗回到大江之中,将增殖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有助于长江生态环境的整体修复,为母亲河永葆生机注入新的生命和希望。
据介绍,这次放流活动投入资金130万元,共放流119955公斤143.3万尾鱼苗,其中投放黄颡鱼7356公斤30.8万尾、鳙鱼55616公斤55.6万尾、鲢鱼56983公斤56.9万尾。
“我们这次放流,主要以鲢鱼和黄颡鱼为主,将会为长江生态系统作出很大的改善。”太仓市渔政监督大队大队长陆炳华介绍,人工增殖放流不仅有利于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多样性,形成稳定的鱼类种群结构,在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方面也能产生明显效果。
事实证明,增殖放流已成为丰富渔业资源,恢复长江生态尤其是水生态环境的一剂“特效药”。
据悉,每年冬季苏州渔政都会例行向长江流放大批量的鱼苗,“冬季是鱼苗生长的黄金时期。”苏州市渔政监督支队副支队长王众说道,“后期,我们还会根据鱼苗的生长情况继续放流鱼苗。”
事实上,放流是每年太仓港湾的常规操作。放下去的鱼数量够多,但是过度捕捞和挖沙采石,这些频繁的人类活动还是使长江陷入了“无鱼危机”。为破解这一危机,苏州先后响应国家号召采取了分时段禁捕政策。
“太仓港往年3月份到6月份禁止所有长江段的捕捞作业。但是就目前长江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来看,还远远不够。”陆炳华表示,除了禁渔之外,进行增殖放流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稳定了一定种群数量后,它才有自然繁殖的前提和基础。
2019年1月11日,根据国务院下发文件,从2021年1月1号零时开始,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实行10年禁捕。而苏州则在江苏省渔政监督总队的号召下,提前一年实行“禁渔”政策,并将禁渔期定在10年。
“以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这四大家鱼为例,它们通常生长四年才会性成熟,经过十年这些鱼类将有二到三个世代的繁衍,种群数量能够显著增加。”苏州市渔政监督支队支队长鲍金友解释说。
长江全面禁渔,那么,素有“长江第一鲜”美誉的长江刀鱼是否会彻底告别餐桌,刀鱼禁捕又如何来监管呢?渔民们的生存如何解决?
在王众看来,长江刀鱼的特殊性,加上国家出台的“禁捕令”,意味着长江刀鱼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已从源头上得到遏制。
野生鲥鱼、野生河豚绝迹后,通过人工养殖重回老百姓的餐桌,长江刀鱼禁捕后,能否通过人工养殖,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呢?
“刀鱼生产是需要有一定的环境的,它是在淡水和海水交界的地方进行繁殖,然后在深水生长,捞出水面鱼就死掉,大规模的养殖还是不具备条件。”王众说,长江刀鱼是一种极其特殊的鱼,人工养殖有非常大的难度。
此外,记者了解到太仓市早在2014年就开始扶持渔民全部上岸,“除了给予一定的一次性补偿和养老保险之外,根据渔民的个人情况给予一定的工作扶持,目前太仓港湾境内已经实现全部渔民上岸!”陆炳华自信地向记者说到。
接下来,苏州各级渔政机构将加大对长江干流的执法检查力度,并联合公安、海事等相关部门共同打击长江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做到退得出、稳得住、管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