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化成 王可
逛菜场、品美食,累了在咖啡馆歇歇脚,更有街角书店带来精神食粮……历经百日改造,双塔菜场升级为“双塔市集”,于昨天正式开门迎客,浓浓的烟火气里融入大量文化美学元素,而利用古代数字系统“苏州码子”设计的双塔Logo,更透着浓郁的传统文化。
双塔菜场位于姑苏区双塔街道石匠弄,已有20多年历史。一直以来,双塔菜场以新鲜实惠的农副产品和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吸引着大量市民。今年,姑苏区开展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改造后的双塔市集从传统的菜场变身为兼具生活服务与生活美学的多功能复合空间。
原有商户悉数回归,烟火气一点都不少
走进双塔市集南门,16家小吃铺按照不规则几何图形分布。青花瓷大碗、浅棕色台面、紫色背景店招……处处透着清新与温馨。子豪馄饨、老客满煎饼等双塔菜场原有的小吃店纷纷回归,新入驻的“网红”小吃陈老大梅花糕摊位前更是排起了长队。家住凤凰街附近的张欣然正坐在一家摊位前吃馄饨。她告诉记者,这家馄饨店在双塔菜场经营了20多年,一直深受居民喜爱。“这次菜场重新开业,更多的小吃店入驻,家门口就能‘逛吃逛吃’,我特别开心。”
生鲜区拥有62个摊位,涵盖蔬菜、水产、肉禽等各类农副产品。在蔬菜区,五颜六色的蔬菜分门别类盛放在深灰色的木盒里,墙上悬挂着玉米、葫芦、艾草等植物,不远处的墙角摆放着铁叉、锄头等农具,透着浓浓的设计感,体现着民俗与时尚的结合。今年64岁的周老伯,在双塔菜场已经营20多年蔬菜生意。对于这次菜场改造升级,周老伯笑着用“喜迁新居”来形容。住在附近的李阿姨逛了一圈,忍不住啧啧称赞:过去普通的菜场变成这么“高大上的地方,感觉像在逛生活艺术馆。”
双塔市集负责人韦华杰介绍,升级后的双塔市集在环境提档升级、引入优质服务的同时,依旧把传统菜场功能放在首位,菜价力求平稳,原有商户也悉数回归,满足市民对时令新鲜菜品和传统美食的追求。此外,双塔市集还整合了裁缝、配钥匙等老行当,为市民带去便利生活。
美学元素遍布菜场,“苏州码子”静诉传统文化
全新的双塔市集深藏历史底蕴,极富文化气息,让住在附近的鲍女士眼前一亮:我能感受到文“化从生活里透了出来,非常贴合苏州城的悠久历史,贴近我们老苏州的生活特色。”
鲍女士口中的文化气息,可以说散落在双塔市集的各个角落。“芒种,茭白水嫩,正是当季不可错过的时令”“处暑,尤以夏末的鸭子最为肥美,苏州人最爱的莫过于苏式酱鸭”……无意间抬起头,一排黑底白字、辅以插画的二十四节气美食赫然出现。在这里,老苏州们一边笃悠悠闲逛,一边因着节气挑选时令菜,十分应景。
而市集内外随处可见的Logo,更透着浓郁的传统文化。市集外“双塔”二字,着重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字系统——苏州码子。它脱胎于南宋的算筹,因快捷、易记,在民间各行各业中曾得到广泛使用。双塔Logo的特色就在于重现了这一数字文化,以古代的苏州码子作灵感来源,演变成“双塔”的艺术造型,市集内各区域均以苏州码子进行标注、划分,静诉着中国数字文化演变史。而“市集”二字以印章形式篆刻其间,以恒久的东方魅力,赋予双塔市集悠远的江南情思。
双塔市集外还藏着一家24小时营业、只有9平方米的书店。它有个很文艺的店名——九分之一书店。而生活市集也将以周末市集、节庆市集等形式切入菜场,呈现苏州非遗和手工艺人的技艺、原创设计师和文创品牌的创造力。
独居匠心的场景划分,满足各年龄层需求
买完菜,和三五友人坐下来喝杯特调咖啡,别有一番风味。市集的咖啡馆里,既有时髦的年轻人,也有金发碧眼的国际友人,碰撞出无穷的社交可能。
“女儿窝在书店看书,我和爱人在咖啡馆喝一杯,老妈在市集买菜,真的很温馨,这大概就是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吧。”家住民治路附近的市民钱吟认为,双塔市集独居匠心地进行了场景划分,他们全家人都乐在其中。
改造后的双塔市集,不仅室内外空间规划得到全面完善升级,空间属性和功能也被拓展延伸。户外的文化休闲区和室内的各功能区,联合为城市开拓社交新场所。据介绍,室内还将搭建交流平台,从评弹、昆曲到爵士舞、西洋乐演出……各类表演和分享会将轮番上演。
此外,双塔市集里正在进行一场“菜场美术馆”展览。设计师将菜场比作一座美术馆,将摊贩们比作艺术创作人,他们的作品就是眼前辛勤栽种或采集的瓜果蔬菜,衍生扩展开的艺术表达就是从食物出发的社交与日常生活。
双塔市集是今年姑苏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重点项目,由姑苏区名城建设集团、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苏州名人装饰公司、内建筑设计师沈雷等共同打造。沈雷表示,双塔市集的打造着眼于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市民幸福感,从人与人关联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理想的未来城市生活美学空间,让更多人在一座菜“场里遇见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