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艺术团的团员们正在排练合唱。
在闪亮的舞台灯光照耀下,一群身着绚丽服装的歌者,咏唱着动人的革命歌曲,嘹亮的歌喉和优美的舞姿不时赢得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这幅画面来自苏州市老干部艺术团的一次文艺表演。
这支平均年龄超过75岁的老年艺术团体,团员们个个精神矍铄、神采飞扬,舞台魅力绝不输给年轻演员。观看演出并与他们接触,令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他们共同的追求——革命人的“晚霞追梦”。
接过团长“接力棒”
带团参加演出百余场
2011年,赵人骏接过了老干部艺术团团长的“接力棒”。在服务艺术团的这八年里,他与作为艺术指导的妻子王辛培一起带领团队参加了省、市各类文艺演出百余场。
退休前,赵人骏是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到了老干部艺术团,他感到肩上担子更重了。一方面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另一方面努力提升团队与个体的表演能力。从组织管理到活动策划,从节目编排到舞台设计,夫妻俩都亲力亲为。可以说,为了艺术团工作,77岁的赵人骏迸发出了极大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将团员声音作了逐个鉴别和考核,编为各个声部,然后再从各个声部中鉴别,选出适合每个人声音的节目和表现形式……赵人骏将单纯的红歌合唱进行创新,王辛培负责编排,发展起了舞蹈、诗朗诵等新节目。到今年,苏州市老干部艺术团已是一支百余人的大团队,唱响了自己的品牌,也奏响了团员们的“退休进行曲”。
“大家已经将艺术团作为他们老年生活的一部分。”赵人骏说,他们会把日常排练说成“上班”,把临时的排练说成“加班”,实实在在地践行了“退休不褪色”。
出了文工团进了艺术团
用歌声激励后来人
王启在艺术团里算是“年轻人”。她在北京长大,是一名地道的北方女子。她音色清脆洪亮,在艺术团的合唱表演中经常担任领唱。
在部队的23年中,她当过文工团的专业声乐演员,又因体育专长被选拔进入了射击队。1993年,她跟随苏州籍爱人转业来到苏州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工作。直至2012年退休,她一直没有放下对艺术的追求。2015年,在全市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大型文艺汇演现场,苏州市老干部艺术团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艺术团。进入艺术团后,让我吃惊的是,这个团队的精神追求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追求。”王启说。
艺术团中除个别六七十岁的“年轻人”外,还有许多八九十岁的离休干部。他们本可以在家颐养天年,却坚持每周来到老干部活动中心培训,并把歌声带进了企业、工地、社区、军营。他们还经常在演出结束后和学生、工人、农民谈心。“大家走下舞台,感到一场演出并不是目的。而通过歌声来激励人们,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这才是全团共同的追求。”
今年以来,艺术团几乎每隔两周就有一次文艺汇演,既有《毛泽东颂》《人民万岁》《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美丽中国》等联诵,也有《走进新时代》《我是中国人》等红色经典。王启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岁月的流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九旬老人风雨无阻
只想将革命精神延续
90岁的李爱华是艺术团资历最老的团员。从1987年艺术团成立起,她便加入该团,32年来参加活动风雨无阻,对艺术团的热情不曾减退。
1949年,20岁的李爱华从南京原国立中央大学毕业。本可以接受分配工作的她,却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很快,她离家跟随部队前往了云贵地区。随后的7年里,李爱华留在云贵地区参与肃清土匪、特务和反对恶霸地主的斗争。当记者问及她为何做出这种选择时,她答道:“我接受共产党的教育,便时刻把国家前途命运放在心上,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未来,我愿意付出一切。”
1956年,李爱华离开部队,通过调干学习回到南京,随后来到苏州工作,成为了一名教师。直至退休加入苏州市老干部艺术团,让她仿佛又回到了革命年代。李爱华说,当时艺术团里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的同志有26人。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但都有着类似的经历。不管年龄有多大,曾经的职务有多高,现在都以一个革命人的面貌参与进来,她充分感受到这个艺术团大家庭的温暖。
《老战士之歌》是李爱华最喜爱的一首歌曲。“如今战士虽然已经白发苍苍,依然要把那青春歌唱,为振兴中华,继续长征,永远放射出生命的火光。”一句“为振兴中华,继续长征”唱出了她内心的革命情怀。“我非常珍惜待在艺术团的时光,它的意义不仅是丰富我们老年人的艺术生活,更是我们寻找自身意义的渠道。”李爱华说。
有家属对她的行为产生质疑,认为没有报酬,何必这么认真。李爱华笑笑说:“他们不懂。”如今,李爱华年过耄耋,她只想将革命精神延续。她认为,艺术团持续不断地走进高校、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地,用歌声与青少年们交流,这就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递。“我还年轻,宣扬革命传统、传播革命精神,我将一直在路上。”(苏报记者 薛卿 罗雯/文 周小曼/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