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转变?近年来,苏州正通过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选增量、提质存量,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从公司成立到成为中国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创用了14年。这家位于工业园区青丘巷,原本十分低调的科技公司一下子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公司创始人陈文源早年留学日本,回苏后在一家日企工作。2005年,嗅到智能手机发展机遇的他辞职建立了华兴源创,最初的五人创业团队,从左手“螺丝刀”、右手“电烙铁”的“两把枪”艰难起步,一边辛苦赚钱一边钻研技术。
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蒋瑞翔介绍,企业从早期的检测设备通过接触式检测、物理判断,到人工信号驱动的内部检测,后来实现半自动化的检测,到现在很多产线都变成了全自动化的产线,这也是公司在技术发展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飞跃的过程。
创业初始,资金不足、液晶检测技术难关等问题频发,最困难的时候陈文源甚至抵押自己的房产维持企业运营。在关键时期,园区政府的支持给了他们成长的机会。
蒋瑞翔说,企业还处于初创期,在净利润只有一两千万的时候,苏州工业园区就承诺给地,这是非常大的利好,让企业有信心去做大。
成立14年来,华兴源创突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改变了我国在LCD与柔性OLED触控检测领域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并与苹果、三星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去年,实现净利润2.43亿元,研发费用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13.78%。
蒋瑞翔表示,苏州对营商环境的打造,能吸引很多优秀的企业愿意在这里扎根发展;这样的好政策使得华兴源创的工业基础比较超前,甚至是站在顶峰,等于提供了很多就地取材的机会。
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489个工业小类,强大的产业配套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充分支撑。目前,苏州已聚集了1.7万家外资企业,156家世界500强公司在苏州投资了400多个项目。开放的国际化产业环境也给本土企业提供了学习和参与大分工的机会。
沙溪是太仓的工业重镇,纺织化纤、轻工机械曾是这里的支柱产业。2008年,当地从北京引进一家新药测试平台,一下子激活了产业生态。
昭衍(苏州)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临床病理部主管陈余芳介绍,刚来的时候,企业是这边的标志性建筑,附近非常空旷,没有任何其它的公司。这两年,附近有很多医药相关的企业入驻进来。
上图中这座标志性建筑——七角大楼是昭衍(苏州)新药研究中心,每年有300多个新药在这里进行测试服务。行业标杆企业的落户,引发了当地生物医药产业的链式反应,一批药物研发企业纷纷入驻这里。今年6月,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升级为苏州市级生物医药产业园。目前,产业园已有生物医药企业70余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
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招商部部长黄丽莉表示,未来主要是发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和医药服务外包三大产业方向,现在把土地资源、资金要素都往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希望未来整个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沙溪镇的新的增长极。
引进增量,激活存量。苏州正利用境内外资源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做大做强新型显示、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光通信、高端装备制造等10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苏州大学自由贸易区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王俊表示,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把优势做强。特别像生物医药,在全球的影响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要通过转型,用苏州的先导产业带动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苏州产业链的控制能力上做到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