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瑜文/图
2019年的最后几天里,一辆大巴开进璜泾镇文体中心。不一会儿,中心3楼的舞台便热闹起来,午后,大型沪剧《雷雨》在这里拉开帷幕。演员们大多年过半百,排练半天不愿停歇。“再唱《雷雨》,感觉很亲切。”荣文沪剧团团长金娥告诉记者,当年剧团以一幕《大雷雨》宣告成立,15年后回到诞生地汇报演出,唯有《大雷雨》方能表达心境,以飨观众。
■作品接地气,演出在基层
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剧目,时间仿佛回到了15年前,在荣文集团资助下,一群沪剧爱好者创办了太仓首个民营沪剧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全新机制,虽有企业支持,但要在传统演艺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剧团面临巨大压力。“唯有扎根基层,在群众中产生共鸣,才能生存。”金娥告诉记者,作为地方传统剧团,沪剧团并没有完全走商业化的路,而是最大限度地给观众提供艺术作品,剧团每年120场演出中公益演出场次最多。太仓的每个村,甚至上海、常熟等地乡镇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璜泾是我们的娘家,每年年底都会到这里汇报演出。”金娥告诉记者,因为地方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有大批荣文沪剧团的“拥趸”。曾有一年,荣文沪剧团有一场室外演出,但天气预报有大雪,眼看天色渐暗,剧团本想取消,但台下已经坐满了观众,不少人还准备了雨伞。“既然观众能坚持,我们更没有退缩的理由。”金娥回忆说,表演开始没多久,天就开始飘雪,剧团所有人冒雪完成演出,大家的服装都被打湿了。“结束后,大家共饮一锅姜汤,但姜汤再暖也没有观众的掌声暖。”金娥感叹,有观众才有生命力。唯有拿出接地气的作品,与百姓零距离,民间艺术团体才能活下去。
■以原创作品走发展新路
15年后,荣文沪剧团不仅“活着”,还活得很精彩,逐渐成长为太仓地方传统曲艺的重要演出力量,他们积极捕捉和反映最新鲜的生活题材,以“接地气”和“有人气”的剧目体现正确的价值观,以创新精神走出一条发展新路。沪剧,一直以来都是演绎民国以后的故事,常以西装旗袍戏为主。“为何不尝试古装?”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团长金娥的心中萌生。“京剧、昆曲等古装戏讲究身段、走位等,但这不能成为沪剧的局限。”金娥的想法得到成员的支持,她潜心创作,在2016年形成了大型古装沪剧《玉麒麟》,打破沪剧常规,以曲折离奇的情节、唯美的舞台效果,劝世人弃恶从善。一经演出,引起轰动,受到多地邀请,这一剧目也成为剧团一大特色。
除了《玉麒麟》,剧团先后创作了《梅花梦》《大地情》《乡妹子》等剧目,曾获得江苏艺术基金资助等诸多奖励。“创作创新是每一个艺术团体发展的不二法门。”金娥表示,剧团走过15年,是创作让团队焕发生机,使剧团走向未来的出路。
■前行路上求解“人才荒”
前进路上不是没有崎岖。无稳定收入、无可靠保障,民营沪剧团作为戏剧发展中的草根生力军,“人才荒”成为发展桎梏。金娥介绍,目前,沪剧团成员大多是老一辈沪剧人,他们中有的有退休金,有的仍在工作,他们参演都是出于热爱。“也正因此,沪剧团也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金娥说。
但是,金娥坚信,沪剧并非没有后来人。在一次社区公演结束谢幕时,一位小学生拉着金娥的手不放,一定要拜师学艺。金娥笑着告诉记者,这位小观众被沪剧颇为夸张的表演手法所吸引,很想成为演员,最后她把自己的电话留给了这名小观众。“当下,社会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金娥表示,她也带着沪剧走进了学校,不少学生成了他们的粉丝,他们还发掘了一些优秀的“沪剧苗”。“包括沪剧在内的传统曲艺一定会得到很好的传承。”金娥说,民营剧团未来也将有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