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文中明确表示: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并且,从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全国共设了36所一流大学为试点学校!其中有4所大学在苏州建有校区!
根据文件,小编帮你们划好了重点,一起来看看吧!
强基计划主要讲了什么?
1、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2、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36所一流大学A类)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3、招生专业
强基计划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4、招生程序
5、成绩
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 85%)。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
6、培养模式
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可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
强基计划和原自主招生有什么区别?
1、强基计划和原自主招生有哪些区别?
一是选拔定位不同。
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而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二是招生专业不同。
自主招生未限定高校招生专业范围;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安排招生。
三是入围校考的依据不同。
自主招生的入围依据主要是考生的申请材料;强基计划的入围依据是考生高考成绩,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四是录取方式不同。
自主招生采取降分录取的方式,最低可降至一本线;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的考查。
五是培养模式不同。
相关高校对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在培养方式上未作特殊安排;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
2.强基计划对于极少数具有突出特长的学生有什么特殊考虑?
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后,由高校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对考生进行严格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录取。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
3.为什么将强基计划的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绩发布后?
强基计划的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绩发布后,是因为高考成绩在强基计划录取中将起到两方面重要作用:
一是作为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强基计划取消了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以学生高考成绩作为依据。
二是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强基计划改变原自主招生“降分录取”的做法,高校将考生的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折合成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综合地评价。其中,高考成绩的占比不得低于85%。
4.强基计划在人才培养上有什么新举措?
强基计划将积极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单独制定培养方案。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
二是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
三是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是强化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对进入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建立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积极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哪四所试点高校在苏州?
1.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2012年9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设立苏州校区。目前有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中法学院、丝路学院三所学院在苏州办学。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达到99.7%,本科生就业率99.6%,硕博士就业率100%。
2.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
西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是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今年8月底,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开工奠基,计划于2021年6月建成投用,将建设——10个学院、10个研究中心、17个本科专业、2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6个博士后流动站。
西工大太仓校区效果图
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一期计划于2021年6月建成投用。一期建成后,将满足不少于3000名国家统招本科生、1500名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和1000名教职工教学、科研、生活需要。二期计划于2023年6月建成投用,预计共计满足不少于6000名国家统招本科生、4000名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和2500名教职工的教学、科研、生活需求。
3.南京大学苏州校区
2017年,南京大学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15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被建设成为一所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一个创新特色研究生院,一批一流的创新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基地。为苏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增添新动力。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效果图
目前,南大苏州校区总体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单位已通过概念方案竞赛确定,新校区预计在2021年完工。
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国际校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学校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目前在苏州建有中科大苏州研究院,在招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同时,开展了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园区唯一一个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研究院。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官网透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国际校区的发展情况及未来设想,新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国际校区将依托于现在的中科大苏州研究院进行建设。
这么有利的先天条件,也只有我们苏州学生能享受到了!
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奋斗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