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苏州自贸片区挂牌以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改革创新展现新的高度,全方位开放格局不断深化:
| 先后出台政策文件18项,推出创新举措22项,其中省级以上首创举措14项
| 片区日均企业注册数量同比上升60.2%
| 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168.45亿元
| 合同外资6.4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37亿美元
| 新增备案境外投资机构15个、中方实际境外投资额1.39亿美元
2019年下半年,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毕马威(中国)政府咨询团队启动了“苏州工业园区对标新加坡营商环境评估”。
本次评估采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10项评估指标,以世界银行2019年10月发布的营商环境评估结果为参照,对各项指标的营商环境便利度分数和排名进行模拟测评,并围绕10项指标与新加坡逐一比对。
模拟测评结果显示,苏州工业园区营商环境国际排名第27名,好于目前中国内地(上海、北京)排名。
另外,《环球时报》“第九届环球总评榜”于2019年12月28日发布,苏州工业园区荣登“2019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园区”榜首。
2020年,是苏州自贸片区落实实施方案各项任务的关键之年,将重点在五个方面发力:
1、推出一批突破性的创新举措,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在金融、教育、卫生、科研与技术服务等领域放宽外商投资准入,鼓励制造业企业依托技术优势创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争取设立自贸片区首家民营银行。
推进物流通关便利化,探索实施全产业链保税监管模式;率先开展长三角区域进口低风险物品、生物材料试行一体化监管作业模式;深化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制度,扩大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商品和机构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检验检测机构获得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检验许可资质;加快园区港功能提升,增设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率先探索长三角区域内河港口与一线海港联通对接的可复制、可推广的运作模式。
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建立境外投资项目联动审批机制,搭建具有片区特色的跨境投资撮合平台;推进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试点,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将资本项目收入转入划转或结汇依法用于境内股权投资。
健全创新驱动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科技企业“白名单”制度, 引导银行类金融机构对名单内的企业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在金融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开展金融科技监管创新试点;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建立知识产权重点企业保护名录。
完善人才集聚机制,实施具有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含外籍)津贴奖励制度,开展职业资格国际互任试点,建立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贯通机制。
2、深化中新多领域合作
加强中新科技合作,推动新加坡科研局(A*STAR)在中国的首个基地落地开展业务,持续引进项目;加强中新金融合作,在人民银行等部门的支持下,推进中新合作设立公募基金公司,探索中新合作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加强中新现代服务业合作,率先落实“中新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成果,推进双方在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合作。
3、增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
积极争创生物医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设立5家以上工业互联网重点行业应用平台,启动建设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二期工程,建设微纳制造研究院,推动设立感知物联网金融科技研究院,设立多个海外创新中心,力争引进国家级大院大所3家以上。
4、制定出台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支持政策
出台促进金融开放创新的支持意见,加快建设金融开放高地;出台总部经济扶持政策,加快总部企业集聚;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支持政策,加速打造世界一流生药产业园区;出台促进纳米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促进纳米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出台促进5G产业等的支持政策,加大打造5G产业链。
5、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先行示范区
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查找问题短板;聚焦企业关切的共性问题,探索精准化改革举措,进一步简化政务服务的流程、压缩时间、降低成本,争创一批营商环境指标“单项冠军”。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行业综合准营”改革,落实“一业一证”;优化“一网通办”系统,创新移动端办事体验,加强电子证照库应用推广;更大力度推进环保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实施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
为全力打造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苏州样板”,园区管委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出台《关于推进苏州自贸片区金融开放创新的若干意见》,从四个方向提出了16项支持措施,简称“金融16条”:致力打造区域金融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打造跨境金融服务示范平台、打造全国标杆性创新资本生态圈、打造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示范区,推动苏州自贸片区成为金融创新的标杆。
力争用三年时间,新增法人金融机构3家,新增金融机构功能性总部30家,基金管理总规模突破3000亿元,推动300个高质量科创项目落地,推动新增中小企业融资超300亿元。
苏州工业园区的服务业也吹响了奋进新时代的新号角,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未来3年,将“真金白银”投入超过30亿元,用于加快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长三角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分别针对不同服务业领域的产业特色,出台了实施细则,优化奖励措施,开展精准扶持。
重点支持方向包括,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金融高质量集聚发展,加速高端商务服务业集约发展,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支持商贸电商业高品质发展,鼓励会展业品牌化发展,推进文体旅提升发展等7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