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一场“金融科技与小微贷款的未来”专题论坛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举办,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在论坛上归纳了金融科技助力小微贷款发展的四大现有模式:一是以建设银行为代表的大银行模式;二是以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百信银行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模式;三是以常熟银行和泰隆银行为代表的线下到线上模式;四是以飞贷金融科技为代表的赋能模式。
无论是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大银行、诞生于互联网巨头生态内的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百信银行,还是起步于地缘商业模式的常熟银行和泰隆银行,无不是传统金融体系内的参赛者,与之相比,飞贷金融科技的模式和“陪练者”定位独树一帜,与拥有庞大资源池的巨头以及出身“豪门”的金融科技公司相比,也显得颇为“草根”,这让飞贷金融科技模式具备了独特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唐侠曾将自己创办的公司称为“打群架出身的野孩子”,既不是出身豪门,也没有现成资源可用,只能“自己在大江大海里学会游泳”。
实际上,“野孩子”飞贷金融科技的核心高管层近9成来自银行,唐侠本人就曾在建行工作十余年,熟知银行体系的痛点和需求。
2010年,唐侠以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人融资需求的信贷工厂起步,围绕小微金融持续迭代商业模式,先后经历了三次转型,并于2017年确定了赋能B端持牌金融机构,输出移动信贷整体技术的战略,这是飞贷基于当前市场环境,结合自身能力禀赋所做出的最佳选择。
在C端信贷领域,飞贷并不具有资金优势,也不比互联网巨头拥有丰富的流量和用户资源,业务规模存在天花板,但多年来打磨出的全流程线上的移动信贷整体技术能力是飞贷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从To C转向To B,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可以撬动更大的市场。
“毕竟全国20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含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信托、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几乎都有金融科技方面的潜在需求。”唐侠对飞贷金融科技的市场空间很看好。
用时间和真金白银打造技术壁垒
方向正确并不等于成功。谈到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时,卜凡德曾说:“保险公司非常慎重,对比了众多家科技公司,做各种尽调,前前后后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才选择了飞贷金融科技。”
转型后的飞贷金融科技定位于科技助力持牌金融机构,第一步自然是取得他们的信任,而这并非易事,特别是在保险、信托等领域签单头部机构,必须要有真材实料。
唐侠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飞贷金融科技在过去的9年中持续投入了30多亿元,在科技和风控上积累了大量试错的经验。
“我们的试错分为主动试错和被动试错两种。” 卜凡德解释说,“在公司发展初期,为了消除合作机构的疑虑,在助贷业务的合作范围内,我们会主动承担业务损失,这是被动试错。所谓主动试错,举例来说,我们开发了一个新的风控模型,为了验证它的有效性,会放到正式的生产环境中去,模型的收益未知,会产生试错成本,我们会设定一个可控的损失值,在这个损失范围内分析并不断优化模型。”
“这样的模型验证我们做了无数次,现在我们的评分矩阵有接近40个评分模型。” 卜凡德表示。
如今,飞贷金融科技的移动信贷整体技术涵盖“三大平台六大服务”,其中,天网量化风控平台经多家合作银行实测,已累计实现近500亿资产的规模化运作,新增近千万信贷用户,且无一例被确认身份欺诈,由其设计并输出的随借随还产品实现额度和定价的实时动态调整,获得了极佳的用户体验和认可。
此外,神算移动科技平台、慧眼智能大数据平台也是“历劫”而生,飞贷副总裁陈定玮还曾将数据并发、数据库、负载压力形容为技术团队趟过的“三大坑”。
在此基础上,飞贷金融科技面向赋能客户提供移动信贷产品服务、品牌与营销服务、核算与清算服务、风控运营服务、智能客户运营服务、经营决策分析服务六大服务。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对金融科技公司的选择必须慎之又慎,一旦判断失误,沉没成本不仅是资金,更是时间。谋求输出的金融科技公司众多,不乏头顶巨头光环者,要想打动客户,必须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
卜凡德认为,飞贷金融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在四个方面:一是输出移动信贷整体技术,其中模块化组项多达300项,可以帮助合作机构实现从0到1的建设,也可以做菜单化、定制化输出;二是与金融机构合作项目累计已近500亿金融资产,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安全性和风控有效性得到了充分验证;三是飞贷金融科技发展的是通用型技术,不依赖于白名单等特定资源,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更加适用;四是明确“陪练”定位,通过联合运营帮助金融机构做能力建设。
在收费模式上,飞贷金融科技也放弃了传统的前端收费模式,采用和金融机构联合运营以及按效果收费的合作模式。也就是说,在前端仅就开发实施费等投入收取成本费用,后期形成安全稳定资产之后,再按照合作的信贷资产余额的一定比例收取服务费。 这样的收费模式下,金融机构前期投入小、风险低,且随着业务慢慢起量可以不断观察、调整,有利于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及合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