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根
疫情面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重重、压力不小。有调查报告显示,就短期内的现金流而言,很多中小企业正在承受着“生死考验”:85.01%企业现金最多维持3个月,近70%的企业只能维持不到两个月。
未雨绸缪。2月2日苏州就“先人一步”制定、推出了10条优惠扶持政策,从信贷、社保、租金、税费等方面全方位拿出支持方案,以真金白银的实惠,减轻中小企业负担,这就像是下了一场“及时雨”,让受到疫情冲击的中小企业得到缓冲的“普惠”。
给庄稼浇水要浇到根上,才最省水,也最有效,这是农事的基本经验,也应当是将惠企政策传导到企业生产末梢的好方法。比如,苏州太湖度假区狠抓服务升级,采用类似于“滴灌”的办法,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让“普惠”的甘霖滋润企业。他们成立了由人社、总工会、招商、住建、经发、产业园等部门组成的企业防控组,对复工企业明确服务专员,通过电话、组建微信群等方式了解企业需求,“一对一”跟进服务,并通过微信群、电话告知等方式,及时向企业、个体户宣传辅导。截至前天,度假区已复工企业200家,预计可为中小企业减免租金246.48万元,150多家企业稳岗返回金额150万元。
雪中送炭,刻不容缓,不能让企业等,企业也等不起。在现实中,也有地区、部门服务跟不上趟,行动迟缓,服务掉链子,不能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而是还在像平时一样,等企业找上门、等上级吩咐走流程。比如,市区有家从事工程领域的新三板上市企业,昨天复工了,流动资金很紧张,但企业对于能够享受到哪些“普惠”政策一脸懵懂,据说还在等当地出台实施细则。不难看到,再好的政策,如果缺乏“滴灌”的服务意识、服务措施跟上,虽说不至于完全落空,但会打折扣那是肯定的。
防疫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复工缺少什么、就补足什么。这是当前社会对服务型政府提出的期待和要求。那么,政府部门的服务“着力点”在哪里?疫情之下、交通受阻,企业无工可用、工人无钱可赚。定制班列、包车迎返,就是针对“痛点”,精准撮合需求,找到疫情之下交通行业新的“增长点”;而针对企业复工难题,有些地方推出的“企业保姆”“专项指导+专员进驻+专家帮扶”等措施,解决的是企业复工的“难点”,深受企业好评那是必然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利用当代通讯之便利,进行“一对一”跟进服务,对中小企业进行“滴灌”,应当也就是精准服务的要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