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获批数,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创历史新高;新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个;开展“科技助企”八大服务行动,走进惠企直播间,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去年以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围绕“绿色高地、枢纽新城”目标定位,在新冠肺炎疫情等严峻考验下,迎难而上,积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主体,着力强化人才培养,加大重大科研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运用,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政策创新
科技改革攻坚稳步推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出台《关于聚力产业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文件,明确全市财政科技投入逐年递增10%,开展政策宣讲县区行活动,组织科技政策落实情况督查,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保障。
载体创新
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成功创建淮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市高新技术创新中心等2家国家级孵化器,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省级12个、市级33个,共有在孵企业、“双创团队”860家(个),累计出孵企业73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26家。累计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5家,省级科技产业园9个,省级众创集聚区1个、众创社区2个、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1家。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创业能力连续3年进入全国前3名。获批国家级星创天地6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星创天地8家。
企业创新
创新主体竞争力持续提升
在全市形成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获批国家、省科技项目376个,累计获得财政科技扶持资金2.37亿元。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20个,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个、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个。培育省级百强创新型企业2家,共创人造草坪在上交所主板挂牌上市,麒祥科技荣获“瞪羚企业”称号,视科新材料、上淮动力、纽泰格等一批极具潜力的科技公司进入上市培育库。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是2015年的2.3倍。
集聚要素
科技资源统筹能力不断增强
初步形成以中科院为龙头,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为支撑的“大院名校聚淮安”态势。累计引进各类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38个,建立校企联盟954家,建立省级产学研联合重大创新载体9个,建成8家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产生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建成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6个,市级以上企业“两站三中心”突破1300家。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项目7人,省“双创人才”79人、“双创团队”4个。引进资助“淮上英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25个、领军人才192人。获批外国高端人才项目1个,实现我市国家级外国高端人才项目零的突破。
优化环境
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我市建立以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为龙头的科技人才、技术、信息服务网络和市县(区)两级技术成果交易服务网络,2020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40.32亿元,是2015年的8倍。建设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开展科研仪器共享服务绩效奖补,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入网设备达715台(套)。实现“苏科贷”县区全覆盖,累计帮助企业办理“苏科贷”近8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和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税收5年累计优惠35.9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