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好处。伴随着浓郁的春色,苏城的天空常能瞧见正舒展身姿的风筝。忙趁东风放纸鸢的不只有孩童,在苏州,有那么一群“老顽童”,自退休后开始玩风筝、做风筝。他们制作的船形立体风筝兼具新、奇、特,曾多次在国际风筝节上斩获大奖。
以郑和下西洋为灵感,创作了造型新颖的船形风筝
“这是龙形风筝,这是飞机风筝,这是我们最出名的船形风筝,‘郑和一号’‘郑和二号’……”一走进苏州舜剑风筝队位于太仓横泾的工作室,今年70岁的方剑明老先生满脸骄傲地向记者介绍起来。在这个不大的工作室内,摆满了各式各样、惟妙惟肖的风筝,记者仿佛来到了一个小型风筝博物馆。
“我在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玩风筝,那个时候没有竹竿,就偷偷把家里锄头的柄拆下来。竹柄劈成竹篾,再糊上淘来的牛皮纸,一个简单的小风筝就这么制作好了。”聊起关于风筝的儿时记忆,方剑明忘不了自己亲手制作风筝再放飞的那份满足感。退休之后,方剑明一下子闲了下来,便和老伙伴陈舜明合计,做起了风筝。
2008年3月,陈舜明、方剑明两人从名字里各取一字,成立了苏州舜剑风筝队。苏州太仓,枕长江面东海,是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风筝队成立最初,兄弟俩就合计着做一个船形风筝。“第一次做立体风筝毫无借鉴,遇到了不少困难。”方剑明告诉记者,两人全凭经验和感觉摸索了几个月,风筝队首个船形风筝“郑和一号”终于制作完成。由于立体风筝体形较大,他借来一辆厢式卡车,带着“郑和一号”到长江边试飞。“在路上的时候我们心里也没底,结果第一次试飞就成功了。”自此,船形风筝成了苏州舜剑风筝队的特色。
队员们正在扎制风筝骨架。记者 张黎丽 摄
如今,苏州舜剑风筝队已有十名队员,大家同心合力,自创自制各类风筝。近年来,风筝队应邀参加苏州旅游风筝节、金仓湖风筝节、阳澄湖风筝节、岱山风筝节、潍坊国际风筝节等重大交流比赛活动,斩获了大大小小各类奖项。在第16届世界风筝锦标赛上,苏州舜剑风筝队凭借新颖的船形风筝斩获二等奖。
风筝制作工艺繁复,各个环节暗藏玄机
制作风筝是个耗时耗力的活,一个小风筝,有时需要两三天才能完成,大型立体风筝的搭建则需要耗费数月甚至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陈舜明告诉记者,风筝制作工艺集多种手工技艺于一体,由扎骨架、裱糊、彩绘等环节组成。制作流程繁杂,且各个制作环节暗藏许多玄机。其中,光扎作骨架就包含选料、开竹、削竹、弯竹、绑扎等环节。
扎骨架十分关键,骨架扎不好,风筝便无法起飞。陈舜明介绍,选材是制作风筝最基本的一环,需要根据风筝的形状来选择合适的毛竹,再将毛竹劈成竹条,用篾刀将竹条片成竹篾。“头层的竹青韧性十足,是最适合做风筝的材料。”陈舜明说。削好的竹篾需要经过水煮或火烤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弯竹,并根据风筝的类型做成各种形状。对于龙串类风筝,由于比较庞大,制作起来更为繁杂。近期,风筝队正在制作的龙形风筝光龙身就要制作120个竹环。这些竹环,不仅大小、直径要一模一样,竹条的粗细、重量也要分毫不差,十分考验制作者的耐心与细心。
陈舜明告诉记者,随着风筝越做越大,对风筝骨架的支撑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中开始在竹子之外加入碳素钢甚至不锈钢用来固定。十多年来,自创自制了多少个风筝,大家早已记不清。对于这些“老顽童”来说,他们珍视的不单单是风筝制作的成就感,还有那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创新技艺,让更多人成为“做风筝的人”
虽然苏州舜剑风筝队队员们的平均年龄已超过了70岁,但在风筝制作的技艺上,他们从不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苏州市风筝协会会长夏金荣告诉记者,在“郑和一号”风筝制作完成后,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不是可以将船形风筝做成可拆卸式的,便于运送。没想到,这群七八十岁的老伙计执行力十足,立马扎进工作室,改良风筝的结构组合。
队员们正在扎制风筝骨架。记者 张黎丽 摄
“经过多次实验,我们最终选择用松紧扣和插销组成可拆卸结构。”陈舜明介绍,改良后,大至船帆、船体可拆卸分装,小至龙角、胡须也都被做成了插入式的可拆卸结构。即使是十来米长的风筝,拆卸完也可直接放入汽车后备厢。放飞的时候,大家只需进行简单的组装就能使风筝再次成型。“接下来,我们计划制作更长更立体的风筝。”方剑明透露,最初的“郑和一号”风筝只有一列桅帆。全新型号的船形风筝将有前、中、后三列桅帆,层次更丰富,使得龙船在任意角度看上去都立体感十足。
苏州舜剑风筝队名声在外,很多学校都会请队员去上课,指导孩子们完成风筝的制作、放飞。“近年来,风筝协会经常走进校园,希望孩子们在玩乐中认识传统、学习传统,也希望传统风筝制作的这门技艺后继有人。”夏金荣表示,大家可以尝试成为一个“做风筝的人”,和家人一起制作一个简易的手工风筝,再去放飞,不管成功与否,对传统工艺会有一些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