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研发的mRNA新冠疫苗有自信、有潜力在全球范围内和美国医药巨头辉瑞、莫德纳“掰掰手腕”。放在以前,谁敢想像?
据央广网报道,这家即将实现中国mRNA新冠疫苗“零”突破的企业,正是创建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全球范围内对抗新冠病毒的mRNA疫苗,最著名的就是辉瑞和莫德纳。
艾博生物的“一鸣惊人”,是苏州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开始崭露头角的最新例证。而值此之时科技部的“三连批”,来得也的确正是时候!
近日,科技部正式复函:支持江苏省、苏州市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部全国累计才批复12家技术创新中心,苏州独占两家!今天,苏州召开的“一区两中心”建设推进大会,因此更格外令人瞩目。
厚积而薄发
新冠大流行唤起了各国对全球公共卫生的空前重视。包括疫苗在内的生物医药技术的创新与生产,不仅被各大国视为必须抢占的科技战略制高点,更被认为关乎国家安全。
大流行暴发伊始,中国就布局了5条技术路线齐头并进的疫苗战略。而在mRNA(信使核糖核酸)领域,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肩负着冲锋陷阵的使命。该公司研制的中国首款mRNA疫苗最快将于4月底拿到III期海外临床批文,5月份正式开启海外多中心临床试验。如果一切顺利,那么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该疫苗全年产能将达1.2亿支,对外出口多人份产能可达数亿剂。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生物药技术产业厚积薄发的代表之一,艾博生物的mRNA疫苗很可能会成为终结新冠大流行的一支重要力量。那么,当今工业园区的生物药技术产业究竟呈现出怎样的井喷状态呢?
2020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正式突破千亿大关,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这里集聚了超过1800家生物医药企业,逾4万专业人才,全年市场融资更是突破了百亿元。
特别是在生物药领域,园区近三年来新增生物一类新药临床批件超过100件,现有生物发酵罐总容量超过10万升。园区在生物药创新资源与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成果与产业化能力、产业创新人才和顶尖团队、龙头企业集聚与上市公司数量、创投基金集聚与资本投入、产业规模和产业产能等主要指标方面均位居全国最领先水平。
现在,苏州获批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这,是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首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水到而渠成
传统的半导体(芯片),是用硅制造的。从1965年开始,硅基芯片的发展几乎一直受所谓的“摩尔定律”支配——芯片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个月就增加一倍。
在硅基芯片时代,由于西方的严密封锁和自身重视程度不够,中国芯片技术一直落后国际主流2代甚至更多。然而随着半导体制程向7纳米、5纳米甚至3纳米、2纳米的物理极限迈进,“摩尔定律”开始失效。现在晶体管数目翻倍的时间也翻番了,由过去的18个月倍增至36个月。
“摩尔定律”的崩溃和以碳基芯片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的崛起,为中国、也为苏州赢得了发展的时间和机遇。
碳基芯片在性能、成本和功耗上优于硅基芯片。目前中国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研发上,也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比如北京大学和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联合课题组,就制备出了一种具有超强抗辐照能力的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其产品将首先运用于航天航空、核工业等特殊领域。
早在2006年,园区就开始布局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截至目前,园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已培育出40多家上下游骨干企业,形成了完整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
这套产业链集聚了10多位氮化镓领域国家级顶尖技术人才,引进了4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有力支持了重大前沿原创技术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同时,建设了加工平台、测试分析平台等20多个公共服务平台,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0年,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在园区揭牌成立。苏州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策源能力由此得到进一步提高,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业开始进一步集聚。
可以很自豪地说,苏州已成为了国内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资源集聚度最高、产业化条件最好的“风水宝地”。
所以这次苏州再次获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自然是水到渠成。
量变促质变
苏州是世界最大制造业基地之一,其制造业体量完全可以用“惊人”来形容。
2020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近3.5万亿元。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作为GDP组成部分的工业增加值,苏州约1186亿美元,相当于当年英国工业增加值的24%、法国的26%和意大利的28%——这三个老牌工业国的人口皆为苏州的4倍以上,因此也意味着苏州人均工业GDP已经超过了除德国以外的三个最强大的西欧工业经济体。
从改革开放后的苏南乡镇企业开始,苏州企业就以潜心制造和脚踏实地著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苏州企业抢抓机遇大量出口。在积累了一定的“本钱”后,为追求更高的附加值,苏州企业的研发投入与日俱增,自发性的产业升级可以说是遍地开花。
随着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立,苏州再度增添能够高效整合过去一直分散在成千上万个企业里的高等级平台,进一步在研发上形成精准导向、规模效应。有了国家级的技术创新平台支持,落地苏州的大院大所在课题落地和研发经费获取上,必然会比以往更为便利。面对扑面而来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及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的加速外溢,最后享受实惠的,注定是苏州经济和苏州人民。
一通而百通
“一区两中心”所聚焦的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三者之间,三者与苏州制造业之间,本来就存在着相互联系、一通百通的关系。
比如苏州要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市1.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完全就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使命所在。包括生物医药的研制和生产,都会逐步引入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一旦离开作为大脑的半导体,就完全无法展现其深度学习的本领甚至是构筑未来生产生活架构的“才华”。
假如说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赋能“苏州制造”的千军万马,那么“一区两中心”则正是这支大军的中军大帐。
还有,“一区两中心”以前沿项目为载体,在推动城市转型和助力实现国家战略的同时,将把苏州真正塑造成一座四方英士汇聚的人才高地。后者会在长三角一体化和沪苏同城化下得到巩固和强化。而一旦群贤毕至,那么对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苏州而言,受益的就决不仅仅是制造业这一项。
从苏州发布的“一区两中心”建设愿景就可看出,未来,苏州将最大力度汇聚资源、支持创新,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生物药技术创新策源地,力争到2030年辐射带动形成万亿规模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2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