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中午11时,戴着草帽的“90后”徐亮走进昆山市周市镇市北村“草帽间”。他摘下草帽,拉开柜门,脱下沾着泥土的胶鞋,换上干净的皮鞋,坐到服务大厅的工位前,开始接待前来咨询农业补贴政策的村民。
徐亮是新当选不久的市北村村委会副主任,分管农业和农房翻建工作。眼下,市北村7个自然村的近40户居民正在进行农房翻建。每天早上上班前,徐亮不是戴着草帽进农田,就是戴着安全帽走访农房翻建工地,有问题就现场帮助村民解决。
一个“草帽间”闪耀着初心光芒、诠释着使命担当。市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根平说:“待在办公室里都是困难和烦恼,走下去都是办法和思路。在农村工作,不多出去看看,老百姓一张嘴,就会让你坐不踏实。”
“破草帽”接地气更走心
在市北村村委会办公大楼一楼的东北角,有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更衣室。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草帽间”。
“草帽间”里,一排红色的安全帽放在柜顶,柜门的把手上挂着一排颜色泛白的草帽,有的草帽顶部还有破洞。左手边第一个柜门贴着的名牌上,“吴根平”三个字十分醒目。拉开来,上层挂着黑色西装、蓝色网格员服、红色志愿服等,下层放着布鞋、胶鞋、雨靴等。
这里记录着市北村村干部的工作日常,也成为市北村“三衣三帽”精神的发源地。“‘三衣’指雨衣、工作服、劳动服,‘三帽’指草帽、安全帽、志愿帽,涵盖了每名基层工作者的多重身份。”这其中,吴根平最看重的是那顶草帽。
乡村要振兴,农民是主体,村干部是带头人,农村是主阵地。“以前,村民管村干部叫‘破草帽’,这不是骂你,而是一种认可和赞赏。”吴根平说,草帽是农民劳作的用品之一,既遮阳又挡风。一顶“破草帽”是党群同心的生动注脚,更是党员干部优良作风的有力见证。
24年前,32岁的吴根平怀揣着强村富民的梦想,回到了一穷二白的市北村。他凭着与村民同吃同坐同劳动的精神,带领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制定“一产稳村,二产兴村,三产强村”发展思路,提出“跳出市北、发展市北、壮大市北”的发展战略,逐步拥有了市北大厦等一批优质固定资产。2020年,实现村可支配收入240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5万元,谱写了由穷到富、由丑到美、由后进到先进的发展“三部曲”。
集体强起来、村民富起来的市北村,并没有“小富即安”。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市北村创新推出“草帽间”,在一般的工作衣帽用品外,为每名村干部配备草帽、水壶、镰刀、铲刀、马扎、手电筒等劳动工具,督促村干部深入一线,走到群众身边,把田间地头、工地现场当成“课堂”。吴根平说,引导村干部学会“望闻问切”,在和村民、工人一起劳动中沟通交流,拉近与农民距离,了解三农问题,听取农民需求,真正成为一个懂农民语言、会农民技术、知农民所需的农村“全科医生”。
村委会大楼没有办公室
市北村村委会大楼上下5层,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有几十间功能室,却没有一间办公室。村干部在哪里办公?答案是:一楼大厅里。村民有事去哪里?答案是:一楼会客厅。
市北村撤窗设柜,打造开放式的“市民驿站”,所有村干部和工作人员撤掉办公室,坐到柜台前,一个不到1平方米的工位就是大家的日常办公区。村干部和工作人员全员转型“全科社工”,村民只要找到一个人便可办理所有事,如果不能办的话会及时记录下来,帮其联系和落实。村民走进大厅,就可以找到脸庞晒得黝黑的村干部,也可以随时监督工作人员。
“村干部主动走到农田、工地、村民家里,找到村委会的村民也就少了。”吴根平说。
办公场地节省了,村民活动空间就多了。“一减一增”,尽是市北村党委的为民初心。
村委会大楼前面是一片没有围墙的广场公园。下午3点30分,刚刚放学的孩子们穿过小树林,涌入大楼,来到现代舒适的“农家书屋”里看书、自习。其他区域的公益理发室、手工公益坊、乡村医生工作室、乡村律师工作室、退役军人服务站等,也按计划开展着各类便民服务,不时看到一脸笑意的村民进出。
“过去的日子和现在相比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84岁的村民朱洪发说,像他这样的普通老人能够领取养老金、享受各种补贴福利,而生活困难符合低保户标准的老人还可以获得每月生活补贴和年终额外分红。
依托良好的村级经济发展基础,市北村率先推行“五道保障”“八业富民”和“八项福利”,编织起每一位村民的幸福安居梦。
为切实提升村民的获得感,村里每年对照村民的“心愿清单”,推出“50件小事计划”,包括为9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人免费上门理发、为80周岁及以上老人家庭免费拍摄全家福、开设学生三点半课堂等等。吴根平说:“看似是一件件小事,但对村民来说都是大事,村里一定要做实做好。”
小细节凸显村庄建设大格局
晴朗的午后,住在郭家湾自然村的顾建华一手持长柄水勺,一手拎水桶,来到门前的小河,为屋后的菜地浇灌取水。透过水面,河里的水草和游动的小鱼清晰可见,不远处可见浮床等水体净化设备。
多年前,由于水体污染,这条河流异味扑鼻,成为郭家湾村民的心中之痛。如今,顾建华记忆中那条可以淘米洗菜的小河又回来了。
河的两岸,27户村民的住房翻整一新,粉墙黛瓦、院落齐整,在错落有致的花草树木装扮下,俨然一幢幢农民别墅。沿着村里新修的3条柏油马路,家家户户的小汽车可开到家门口。
“从里美到外,自己没掏一分钱。”在菜地里,顾建华细心地给菜地浇水。“菜籽是几个月前村里送来的,既享受城市的居住环境,又有农村的田园味道。城里有的我们都有,城里没有的我们也有。”顾建华说。
三分整,七分治。市北村借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水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开展外墙美化、周围绿化、道路硬化、夜间亮化、河道净化等“五化”工程,与村民共建“白墙黑瓦,清清爽爽”新农村,共享“绿树碧水、鸟语花香”新生活。
去年,木勺娄自然村改造,市北村团委书记孙燕和同事们奋战15天,原本破旧的村子焕然一新。一个场景让孙燕铭记在心:当时,她和村干部在村口浇筑柏油路面,一位老大娘抱着小孙子看着他们,情不自禁地唱起来:“共产党好,共产党好……”那一瞬间,孙燕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绿树掩映中,村内一座江南格调的公共卫生间映入眼帘。卫生间内设施讲究,地面干净,并安装了空气净化设备,闻不到一丝异味。只要有人用,保洁员顾凤珍就打扫一次。空闲时,她偶尔回家照看一下,一个月有3000多元工资。
顾凤珍说:“现在家家户户有卫生间,但一些外来人口的使用量较大,现在来村里参观游玩的人也很多。”一个舍得投入的小细节,体现出了村庄建设的大格局。
村庄名片
昆山市周市镇市北村
市北村位于昆山市周市镇东北部,户籍人口3000多人,已形成4个新型农民住宅小区,11个自然村,总人口约15000人。2020年村级资产超3.8亿元,村可支配收入240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5万元。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9个国家级荣誉,以及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等省级、市级及昆山市的500余项荣誉。